一、心理世界的秘密
每个人都曾有过轻微焦虑或不安的情绪体验,担心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或期待某个好结果出现,总之都是被一个未知的结果搞得心神不宁。例如,我们在等待一项重要的考试结果,它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生轨迹,于是就会出现心绪烦乱,坐卧不安,无心做事,甚至夜不能寐,这状态甚至比准备考试还煎熬,所以有人说,“最坏的结果也胜过没有结果。”
追求确定性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是不是心理世界最底层的诉求?在这种需求驱动下,每个人都试图给自己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价值判断体系,再建立一套能自如应付外界变化的方法。这些内容会随着阅历增长不断地调整和添加,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强大”,我们通常把这个过程叫做“自我成长”。我们不妨看看长时间积累的知识,无论有多么丰富、复杂,其核心是不是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该如何”。
内心世界中这些“应该如何”为自我缔造了一个确定的世界,但真实世界却变化无常,这就造成了内在与外在长期处于对抗和冲突的状态。自不量力的思想从来不这么认为,当冲突发生时,它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对抗事实,力求改变现状;而内外和谐时,它会自欺地认为是自己掌控了自然,殊不知外部世界中,万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它们始终遵循着一种头脑根本无法理解的秩序运作,和思想没有半点儿关系。
内心世界建立起的各种“应该如何”,弥散在每一个情绪、想法、观念之中。例如“生气”,无论引起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底层逻辑一定是“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愿”。 有了“应该如何”,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那就是希望这种状态处处在,时时在,于是演化出心理世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我要如何”,也就是常说的欲望、理想、期待、目标、希望……这些内容隐含着“我是最重要的,我是正确的,我的需要必须被满足、被实现”,说到底,都是在围绕一个狭隘的“自我”展开,无一例外。
“应该如何”和“我要如何”构成了整个心理世界的底色。举个宝爸宝妈们都熟悉的例子,有句话调侃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为什么会这样?其根源就是每个父母心中对孩子未来都抱持若干个“应该如何”和“希望如何”,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期待时,就会“母慈子孝”,但孩子的行为违背了父母,就会导致父母歇斯底里、情绪崩溃。
我们不妨再认真地审视一下内心世界的所有记忆,“应该如何”和“我要如何”这两个核心内容是不是覆盖了“心理记忆”的全部?让一个人有所触动或有所改变的是不是都没有逃脱这两个词的掌控范围?进一步去看,“应该如何”是不是来自于对过去的“总结”?而“我要如何”是不是对未来的期待?那么,心理世界中所有念头里都隐含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一“时间”。
二、心理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在心理世界,所有内容表面上看都具有一个时间属性,或代表过去,或代表着未来,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在心理世界中,未来就是过去!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难以理解,未来和过去怎么可能会是一种东西?为了辨别真伪,唯一的方法还是去观察、观察、再观察。我们尝试着去看每一个“我要如何”,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我要变得富有,是不是因为我曾经很穷,或者我有过消费的快感,或者我因为没钱而错失很多机会……
我要变得有权力,是不是因为我可能曾经被权力欺负过,或者享受过拥有权力的威严,或者权力曾帮我获得过公平……
我要变得有名望,是不是我曾被人鄙视过,或者我因为人微言轻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我听说名望可以改变世界……
我要拥有更多的朋友,是不是我经常感到孤独,或者遇到过困难没有人帮助,或者因为朋友少而失去了很多乐趣……
每个人心目中这些“我要如何”的背后是不是都隐含着一段或心酸或难忘的故事,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最终构成了内心的目标、愿望、理想……
看清楚了这些,是否就可以理解“在心理世界中,未来就是过去!”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了?心理世界的未来,全部都是过去记忆的投射,那些目标只不过是头脑根据过去记忆加工出来的“意象”而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心理记忆,头脑便没有可加工的原料,还会制造出“我要如何”吗?
三、心理时间
说到这儿,介绍一个克提出的重要概念一一“心理时间”,与它相对应的是“物理时间”或者“钟表时间”,比如我们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一个小时,这个就是钟表时间,我们从工作单位回到家需要半小时,也是钟表时间。那么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有什么区别呢?
谈到时间,自然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例如,从单位出来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么从单位出来那一刻就是过去,在路上走就是现在,不久后到家就是将来,这么说似乎顺理成章。那么,如果把这三个词套用到心理世界,会不会有问题呢?我们看下面这句话:
“我过去的十年职场生涯由于不够努力导致很失败,所以从现在开始拼命工作,未来十年一定会成功。”这句话同样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但在心理世界的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话而已,与事实毫无关系。这只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假设,貌似对过去失败的总结,但更像是头脑做出的自我安慰,在这句话中,“未来”明显是基于过去记忆的投射,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姑且不说这个人未来十年是否会付诸努力,即使做到了,也未必会成功,即使成功了,也肯定不只因为努力,很显然,成功的决定因素很多,头脑无论如何不能掌控。
由此可见,钟表时间实实在在地一分一秒度过,其产生的变化也是可以感知和体验到;而心理时间完全由头脑杜撰出来,表面上的“未来”,本质还是“过去”,如果心理上没有记忆,就不会产生未来。也就是说在心理上,未来根本不存在,它也只是意识领域中一个内容而已,头脑基于心理记忆凭空捏造,没有一点儿真实性,和记忆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表述内容不同而已。
还有最后一个小疑惑,既然心理时间里没有未来,只有过去,那么它有“现在”吗?“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这个瞬间,是没有长度的,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那么真实可能存在心理世界吗?这就像在问一棵真实的树会存在于大脑中吗?因此,心理时间中除了过去,还是过去,只有过去!
既然“心理时间”完全等同于“心理记忆”,那单独提出它,意义何在呢?我认为从时间角度去看待意识内容,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看到心理期待或欲望的虚幻实质。众所周知,欲望是造成生命痛苦和内心冲突的根源,如果看到这个根源并不真实,只是披了一件时间外衣的陈旧过去,虚幻且僵死,和镜花水月、杯弓蛇影一样,那么欲望的地位还会那么重要吗?还会觉得它美好吗?克经常说“看清即清除”,即看清了记忆虚幻性的同时,也就自然对它进行了清除,生命也不再被它无休无止地控制了。
所以说,“心理时间”为我们认识复杂的心理世界开启了另一个视角,思想巧妙地把钟表时间平移到了内心世界,让我们错误地认为心理世界也同样存在“未来”,认为物理世界有明天,那么心理世界也有明天。它混淆了外界环境和内在心理世界的本质区别,两者一真一假,一实一虚。
由此可见,心理时间也是头脑控制生命的工具,它凭空捏造了一个时间轴,让心理记忆这些陈旧的东西在这个轴上来回奔跑,让我们误以为心理世界存在未来,随后,由这些愿景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恐惧,驱动并主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