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於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分到孔子后,孔子就不再使肉过夜。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当天就分送给人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感悟】
冯友兰讲,孔子饮食有贵族风气,孔子是在常俗的生活中过着智慧养生的日子。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富才能贵。于是,他们不择手段地追求高官厚禄,相互攀比着拥有高档住宅、豪车、美女、消费奢侈品等等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罗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他们认为贵族化中的“贵”,就是华丽、气派、显赫、奢侈。一些传媒传递给人们的错觉就是这种和真正的贵族文化毫不沾边的虚荣和幼稚的形式氛围。这种贵族文化实际是一种肤浅、粗糙的文化氛围。崇尚这样的贵族式生活方式, 难以享受到精神上的安宁。
事实上“富”与“贵”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是容易腐烂的;贵是心灵的清净与安详。贵族精神,首先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注重尊严和品行。想起张爱玲描述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含有清洁的精神、人格的尊严、不媚、不娇、不乞。
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