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天下的治理如果遵守道法,就会把用于作战的马归还给农民用来耕地。天下的治理如果不遵守道法,那么母马都会在战场上生仔。罪恶最大莫过于欲望太强;祸患最大莫过于不知道满足;过错最大莫过于想要得到。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会一直满足。
道所追求的,永远都是平静、祥和。因此,道是倡导和平而反对战争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如果天下的运行合乎道法,那么战马就会用于耕田;如果天下的运行不合乎道法,那么母马都会被用于征战。不合乎道法,即为混乱、战争的状态。老子运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既表明了道家对战争与和平抉择的立场,又阐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老子所向往的,是桃花源般运行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谐充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没有冲突,没有战争,一切的运行均遵守道的规律,达到天下合一的至美大境界。
而除了反对通常意义的战争之外,我们更需要注意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和平。天下有道,道不仅存于外,亦存于内。追寻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战乱的爆发往往是由于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冲突与矛盾产生的根源即在于每个人人心的不和谐。若心中被邪念占领,那么心之戎马亦会生于郊了。由此可见,修心实乃修身、平天下之本。

那么,进一步追问,心中邪念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一字蔽之,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贪得无厌。实则,三句话教诲我们的是同一道理:纵欲是一切邪恶的渊源。笔者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过:“修道,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制自己欲望的过程。”但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克欲并不等于禁欲。禁欲是对人性的扼杀,而克欲是防止具有无限膨胀性的欲反噬人的魂灵。所以这恰是对人性的保护和尊重。而“可欲”“不知足”“欲得”所表述的,也均是过度膨胀之欲。因此对世人有百害而无一益。
总言之,纵欲是罪恶的,错误的,可怕的;克欲的过程是艰难的,充满挑战的。但,一旦挣脱了欲的枷锁,内心则会变得无比强大。这时你所具有的力量是任何磨难都无法阻挡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本章总结性的点睛之笔。也是全章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天下无道在于身乱,身乱在于心躁,心躁在于欲。故,克欲方能静心、静心方能正身、正身方能平天下。而这一切根本之根本即在于知足之足,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永恒不变的满足。这不仅是道法的有力体现,更是德行的真实彰显。
道德之法无限,但这并不代表着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纵观《道德经》全书,几乎每一章都是只言片语的记载。言有尽,意无穷。五千言呈现给我们的,仅是冰山之一角,道之无限智慧,还需吾辈以这“一角”为基点,倾毕生之力潜心探索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