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我的阅读
走的路太长,有时候需要回望一下,看看来路,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断断续续读书已经有许多年,究竟读了什么?有什么影响?做一下简要的回顾。
一
在我小学结束前的记忆中,几乎没有正规的书籍。我在喜欢观望糊在墙上的报纸。我记得有一张报纸上面是关于父亲的文字,每一次都会踮着脚去看。也许墙上不容易看到的报纸,让我对于阅读有了渴望。还有当时村里有在火车站上打工的人。列车上客人丢掉的闲杂报纸与杂志,偶尔有捎回村里,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读物。要读这些东西,就得去村里一个打工伤害了腰,瘫痪在床上的远方亲戚。也许,他太寂寞,家里这种廉价的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小学有一个同学有一本小书,借来看过。现在隐隐约约记得好像是《捣蛋鬼的日记》。由于这本书,当时还试着用废纸订了一个本子,进行日记。这本日记在搬家的过程丢失了。这也许是最早的写作吧。
二
初高中,我在离家三十多公里的一个小镇读书。每一周骑自行车去学校,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家里每一周会有几元钱的生活费。很多时候,省着不去吃饭,省下饭钱,去买一些小人书。当时,小人书已经不是很多了。不过,当时的街道已经有了租书的书店。只要有了押金,办一个借书卡,就可以租书。在这里胡乱的看了几本书。究竟是什么书,现在没有影响。唯一的记忆是,每一周喜欢在宿舍躺着看书。高中的班主任,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在高一的假期,给每一个学生借阅了他订阅的杂志和小书。我当时借阅的是《收获》杂志。高中的校门口,经常有一个贩卖旧书的生意人。那里的书不是很贵,还在承受的范围。经常也买几本读一读。
三
真正的阅读是大学开始。大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读书。我回想了一下,我的大学生活很充实。几乎是上课,勤工俭学,图书馆。大学的勤工俭学让我更加感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了朱永新教授能够找到的所有书籍。还在大学强迫着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还看过一些教学论,教学方法等等的书籍。在图书馆还看一些杂志。大四毕业的那一年。我阅读了一个系列的书籍,《哲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等等。
直到大学毕业,我也没有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阅读基本上是信马由缰。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而且阅读都是一种浅尝辄止的阅读。阅读过没有太多的思考。也许,这时候的阅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正式这种不明显的阅读,造就了后面阅读越有信心。我感觉对于阅读,有时候太过功利。希望读过几本书,就能够使自己的能力有质的飞跃。我感觉,阅读更像一个扎根荒原的大树。开始的多少年,你是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成长,几乎是停止的。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已经是参天大树。
四
有了大学的阅读,我对于教育教学的一些观点和代表人有一定的了解。参加工作以后,我的阅读很有针对性。一类是教育教学的书籍。大夏书系黑色封面的系列演讲稿。一类就是班主任方面的。班主任方面读的相对多一些。魏书生、李镇西的书籍一直是案头阅读的书籍。
《爱心教育》、《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班主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是慢的艺术》
《做一个聪敏的老师》《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 《不跪着教书》、《给教师的建议》 《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 《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家庭教育讲演录》《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
五
今年听了张文质老师的写作课后,我对于阅读有了新的规划。我需要关注的方面的书籍多余读一点。对于经典小说需要阅读,还要读一点散文,心理学,脑科学。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或者是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而且现在阅读偏向于家庭教育、学生教育。每一年投入到买书的资金也很客观,我也有了自己的藏书。我现在还给孩子每一年买很多的优质书籍。读书让我们不再孤独和迷茫。在我的周围有这么多书的老师还是不多,这是我值得骄傲的。
8���n�}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