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57章 以无事取天下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5-30 21:41 被阅读0次

    【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和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都经历了“礼崩乐坏”,都对社会的堕落心怀忧虑,但是两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治国(天下)的策略。老子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认为正是周天子和诸侯的利益、权力之争,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孔子是主张恢复周初的礼乐秩序的,认为君没个君样,臣没个臣样,父没个父样,子没个子样,是“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因此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平子因为与郈昭伯斗鸡的事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队攻打季平子。结果,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联合起来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吃了败仗,逃奔到齐国,其后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也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高氏是齐国权臣。后来,大概终于接近了齐景公。景公向他问政,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齐景公的上位,是君臣势力对抗的结果,而且含有“情杀”的成分。当时,崔杼是齐国大臣,屡有政绩,多有战功,深得齐灵公的信任。公元前552年,齐灵公薨,崔杼拥立灵公长子姜光即位,是为齐庄公。庄公即位后,更是倚重崔杼,君臣关系非同一般。庄公经常出入崔杼家中,但是不久就迷恋上崔杼的妻子棠姜,并与之私通。崔杼得知被国君戴了绿帽,于前548年联合他人一起弑杀了庄公。齐国史官记载“崔杼弑其君”。后来,崔杼拥立齐庄公的幼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因此,当孔子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时,景公也感叹,要是大家都不按规矩做事,我连饭也吃不上了。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治国。他认为,打仗可以用阴谋诡计,——但战略家指挥大战略的战争,用的却是阳谋,比如那场著名的持久战,——治理侯国、治理天下,还是得用正规的、公开的方法。“正”是清静无为。老子在第45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而老子又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他说,你规定的忌讳越多,百姓就会越逆反,——禁行曰忌,禁言曰讳,有的版本“弥叛”作“弥贫”;百姓知道的越多,对统治者的不满就越多,国家就会更加混乱;百姓越聪明,发明的技术越多,引起人们贪欲的奇巧之物就会越多;法令越多,盗贼就越多,比如那个陈胜、吴广起义(按正史,这样的起义是被称为匪或贼的)。因此,古代的治理天下的圣人说了:我只要不去干涉百姓,百姓就会自己得到教化;我只要做到内心清静,百姓就会变得品行端正;我只要不去多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富足;我只要做到无欲无求,百姓就会变得淳朴。

    这应该可以说是老子清静无为这一核心治国理念的详细阐述。

    上行下效,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先秦典籍对这一观点都有过论述。墨子讲过三个典型例子: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

    “楚王好细腰”的故事,那时大概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记载:“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晏子春秋》记载: “越王好勇,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尹文子》记载: “昔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管子》记载: “夫楚王好细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

    “齐桓好衣紫”的故事,《韩非子》记载的较为详细: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宫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周朝时,朝服和礼服以黑色和朱色为尊,紫色在那时不是正色,孔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而齐桓公偏偏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全国人民都跟着穿,结果是紫色面料价格飞涨,五匹白色素布都换不到一匹紫色布。好在齐桓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管仲的建议下,终于刹住了这股风气。

    我们看看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汉文帝的评价,以及《汉书》的评价,就能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意思了:

    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史记·文帝本纪》)

    班固评汉文帝说: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汉书·文帝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57章 以无事取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ns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