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本于仁而行世,无骗人之心,无欺世之意,君子博学而智明且行无过。君子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受到欺骗。但是,君子在繁杂的问题面前,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6.26)
在君子之行这个问题上,宰我就与孔子进行过深入探讨。
宰我说问,如果别人告诉一个仁者,说井里也有“仁”,那么,是不是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
孔子回答说,你傻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可以到井边看看,至于是否去求仁,还得视情况而定吧。如果井里有人,需要救助,可以想办法去救他,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你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出不来,还是不要亲自下去,而是想办法去救人吧。另外,君子可能被欺骗,但能明辨别是非,是不可能被迷惑、被愚弄的。
本章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一是“井有仁焉”的“仁”,有人认为是“人”的误写,说井里有人需要救助,仁者怎么办,下去不下去?但从整章的意思看,这里讲的还是求仁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井里救人这样的问题。
二是佛肸、公山弗扰叛乱,孔子曾欲赴之,子路很不爽,宰我应当也不以为然。明知这两人是在叛乱,在做违背义礼之事,但佛肸、公山弗扰对孔子说,我这里有仁,你来吧。但孔子毕竟是圣人,终于没有去,所以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在《孟子·万章》篇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其道。”他举了一个例子: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困乏懒动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便悠然不见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小人所欺骗,但是因为君子心中有大道,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来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是末道小技,君子偶尔受小人欺骗,实乃平常之事;道是人生遵循的信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
君子遵循大道,正道直行,智明而行无过,可以受小人欺骗,但怎么可能会迷失自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