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国学与传统文化
49、圣人发过牢骚吗?当然有,而且很多——长夜孤灯话《论语》

49、圣人发过牢骚吗?当然有,而且很多——长夜孤灯话《论语》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3:09 被阅读154次

【满腹牢骚的孔子】

此时的孔子情绪低落,不免发了些牢骚。

0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东方蛮夷之国。

陋,隘也,狭也,本义是指居室空间狭小,引申为人的见识浅陋狭隘,即孤陋寡闻的意思。

刘禹锡的《陃室铭》说“斯是陃室,惟吾德馨”就是出自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

孔子要去九夷居住,有的人就说,九夷之地,人们见识浅陋,不讲礼义,怎么办呢? 孔子说,有君子居于此,自可教化其无知无礼之下民,何陃之有?

为什么孔子欲居九夷,多半是因为他在鲁国不得志,不能使天下有道,所以才想去九夷之国。

050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道不行于天下,孔子悲观厌世,竟想乘坐小筏子去海上漂流。他说,若是我乘桴浮于海,众弟子之中愿意跟着我一起冒险远行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老师能这么说,十分高兴。

对孔子后面说的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法:

一,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今天各本《论语》都是这样断句。仲由很勇敢,所以愿意跟随我,冒险与海上漂流。但好勇太过,甚至超过了我,他身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材,通哉,语气助词。

仔细想想,这么解释有些不通。孔子指出子路好勇,这没错。便为什么把他和自己作比较,说他“过我”呢?难道勇敢程度超过孔子才算是好勇太过吗?才算是不可取吗?其次,即便子路过于好勇,也不至于“无所取”,一点优点都没有吧。

二,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乘桴浮于海的举动,需要勇气,但也很危险。正是因为子路好勇而无谋,所以孔子才会说:从我者,其由与。其,发语词,表示不确定的语气。愿意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

子路听到了很高兴,孔子认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好勇而少谋的缺点,怕他错以为是在夸他,所以后面又补充道:仲由啊,好勇,但这是过错。(虽说我想要乘桴浮于海),但我没有地方去找到木材去造桴。言下之意,我说要乘桴浮于海,只是一时的激愤之语。孔子是在告诫子路冲动好勇是不对的。材,木材。其他经籍中材与哉通用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兄弟不赞同训“材”为“哉”。

090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鸟,即是我们所说的凤凰,其实凤凰是笼统言之,具体说,凤为雄,凰为雌。舜时有凤来仪,文王时凤鸣歧山。

河图,相传伏羲王天下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则其文,以画八卦,所以谓之河图。

已,止也。

凤鸟至,河出图,都是祥瑞之兆。说明此时有明王在上,天下有道。而孔子感叹当今之世,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实是天下无道,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明君任用,也难实现天下有道,我还是算了吧。

0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裹也,藏也。椟,装玉的匣子,如成语“买椟还珠”。

贾,音古,本义是买卖。善贾,就是指识货的商人。

沽,本义是水名,因与贾同音,二字经常通用。这里的“求善贾而沽”当作“求善贾而贾”。后面的“沽之”当作“贾之”,即是卖掉它的意思。

子贡以美玉为问,当然是比喻,这一章又体现出子贡的言语之能。他问,如有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有寻求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也是一个等待善贾的美玉啊。孔子以美玉自比,表明他自己等待的是一个识人的君主重用自己,以实现使天下有道之志。贾雨村寄居葫芦寺时曾作一副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上联也是出自孔子这句话。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学而不厌,明道之后,心怀抱负,可身为庶人,年过五十仍无人赏识,不得重用,无法实现使邦有道、天下有道之宏图大志,可孔子仍不怨天、不尤人,除了老天,谁还能了解孔子此时的心境呢?

【时刻准备着的孔子】

孔子不是说“莫我知”,就是想“居九夷”、“浮于海”,要么就是“已矣夫”,打算放弃,又说自己是待贾之美玉,这都反映出他欲行道于天下而不得的苦恼。

其实,发发牢骚是很正常的,谁没有牢骚呢?但牢骚归牢骚,虽然没有出仕行道的机会,但孔子仍然时刻关心鲁国政局的发展。针对邦无道的形势,孔子洞若观火,深知国家衰乱的根源便是“政在大夫”和“陪臣执国命”。孔子早已想好了使鲁国重归“邦有道”的对策,因为师徒平日谈论的内容多半都是如何治国行道。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曾晳,名点,曾参之父。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侍坐,侍而坐,此时孔子坐在中间,四人侍于一旁,不过也是坐着。而另一章中的“闵子侍侧”也是指闵子骞侍于一旁,至于是站是坐,则未说明。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长乎尔,你们以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就不敢在我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的志向,不要拘束,大胆地谈谈你们治国理政的想法。毋吾以也,正常语序是“毋以吾也”,因前面已有“长乎尔”,所以这里就省略了这三个字,否则显得重复。毋吾以也,就是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就不敢畅所欲言,不要这么想,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居,日常居处之时。你们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啊,没有人重用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给你们职位,你们打算怎么为政呢?以,用也。则何以哉,就是则用什么办法来治国为政呢?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尔,轻率、草率的样子。

摄,引持也。摄是间接控制的意思,如摄政,即是控制皇帝以间接行政。摄乎大国之间,就是受大国影响控制,无法自主。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饥馑就是荒年,庄稼欠收。

因,原因。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怎么样怎么样,所以“因”又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如因地制宜。再加以引申就是沿袭、承接、顺应,如殷因于夏礼,如陈陈相因,因利乘便,因循守旧,因陋就简。这里的“因之以饥馑”,之是指子路所谓的千乘之国,那么“因”勉强可作沿袭承接解,但总让人觉得用词不当。若是改“因之”为“困之”意思就明白连贯了。但是,经典里的难解之处,改变经文是最后才能用的办法,如果文义大致上可以讲通,经文能不改就不改。

比,并也,密也。及,到也。比及三年,就是连续三年之后。

可使有勇,使谁有勇呢,有的版本此处作:可使民有勇。意思就明白多了。

方,方法也。知方也是使民知方,但到底知道什么方法,记录者没有交待,朱熹认为是“义之方”。

哂,讥笑。

子路说,一个诸侯国,夹在大国中间,常受控制侵扰,再加上饥荒流行,这样的国家让我治理,三年就可使人民变得勇敢起来,且懂得行仁义之方法。孔子听了面露讥笑表示不屑。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与也,二字古音相近,通用。

俟,音四,待也。

孔子又问冉求,冉求说,对于方圆六七十里或是五六十里的小国,由我来治理,三年后便可使人民富足。至于行礼作乐这些事,还要待博学之君子来为之,我不懂这些。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宗庙之事,春秋时重大的祭祀和外交活动都要在宗庙中举行。会同,诸侯相见叫作会同。而他国之君来访,东道主都要在自家的宗庙之中接见,以示尊重。所以后面孔子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这就相当于今天我国国家主席接待外国元首,都要在人民大会堂或是天安门举行欢迎仪式。而美国总统接待外国元首,欢迎仪式都要在白宫前面的草坪上举行,各国挑的都是尊贵显要的地方。祭祀、外交等重要场合,礼仪繁琐,两国国君,不论主宾,都需要人辅佐和提醒来顺利完成各个环节,这个人便叫做“相”。

公西华说“愿为小相”中的“相”就是这种类似于司仪的职位。还有前面举过的例子,《左传》记载,鲁昭公七年,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鲁昭公出访楚国时,孟僖子也是作为“相”在外交场合辅佐国君的,孔子“相夹谷”也是这种情况。

章甫,冠也,相在主持礼仪时所戴的礼帽。

端,玄端也,相所穿的礼服。端章甫三字可看作名词动词。

公西华的意思是说,在宗庙里举行的重大活动,如两国国君相见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玄端,戴着章甫,作一个相来主持仪式,他在“相”前加上一个“小”字,大概是谦虚的说法。所以后面孔子又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他太谦虚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作,起也。此时曾晳正在鼓瑟,听到老师问他,慢慢停了下来,把瑟放在一旁站起来答话。

撰,述也,著也。如撰写,编撰。曾晳说我的想法与他们三人不同。

孔子说不妨事,无伤大雅,不过是谈谈各自的志向罢了。

莫,通暮。

冠者,已行加冠之礼的成年人。

童子,未成年人。

沂,沂水,泗水支流,在今山东境内。孔子讲学于洙水泗水之间,所以“洙泗”二字又可作孔子及儒家的代称,如崔述所著的考证孔子生平的书就叫作《洙泗考信录》。

雩,音余,从雨从亏,雨水亏欠即是干旱少雨,所以雩是指旱时求雨的一种仪式。童男童女各八人,一边跳舞一边呼喊以祈求上天降雨。舞雩即是举行这种仪式的高台。

暮春时节,几个人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之台上沐浴春风,在回家的路上吟咏歌唱。孔子叹息一声,说道: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师徒们一边鼓瑟,一边谈学论道,令人神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公西赤、冉求三人出去之后,曾晳就问孔子,为什么讥笑子路。孔子说为国以礼,他说话不够谦让,第一个率尔而对,所以我才讥笑他。其实这里孔子就有点过分,刚开始是你一再地鼓励弟子们,你们不要有顾虑,有什么志向,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而子路第一个说出来,你又批评人家“其言不让”,这就有点让人无所适从了。

曾晳又问,冉求所说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方圆六七十、五六十的地方,当然也是一个国家,所以冉求所说的当然也是治国为政之事。曾晳又问,那公西赤所说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会同,只有诸侯国才需行此等大事,所以他说愿为小相,是太谦虚了,若是公西赤只能为小相,世上就没人敢为大相了。

从这一章,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在时刻准备着出仕行道,一刻也没有忘记使天下有道之志,此时,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9、圣人发过牢骚吗?当然有,而且很多——长夜孤灯话《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d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