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七星小鱼的小伙伴们大楠的老铁们简书精选
想透了再动笔——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10

想透了再动笔——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10

作者: 小尘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2-01-18 23:59 被阅读0次

今天上午闭校式,寒假假期正式开启,时间似乎多了很多。不过,一放假整个人似乎慵懒了起来。到晚上才想起阅读日更的事。

今天阅读的内容比较多,把第7章"写读后记"里面的11篇文章全部看完了。读完最后一篇《不读通透不成文章》后,准备写阅读笔记,忽然想起师父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想透了再动笔。"

那是有一天,我跟他说:"师父,看您的文字总是很有张力,但我写起来还隐约有种隔靴瘙痒的感觉。"他给我的回复。

想透了再动笔,不读通透不成文章,说的似乎都是同一个道理:前期工作做足了,最后的成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第7章中,吴老师在首篇和最后一篇告诉大家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先把书读好""不读通透不成文章"。就是说,你想写好读后记,首先得把读书的问题解决好。把书读好了,读通透了,你的读后记、读后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这一章中,吴老师还用5篇的篇幅来阐述如何规划阅读的问题,为教师指明了5个方向:解读教材;构建自己的好课堂;形成教育信念;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赢得学生。

5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就是说,你的读如果能为教育教学服务,那么你读起来就更有头绪,更有用,也更容易结合你的实践进行思考,进一步升华。

吴老师还专门用一篇文章,分4类介绍了读后记特点及写作的建议。

荐书类:真诚推荐一本书;梳理新知类:把所学写得条理清楚;读后感:不吐不快,生成真知;书评类:发现一本书的可爱与可疑。

其中"读后感:不吐不快,生成真知",他是这样建议的:

·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来“集中阐发”。这个点可以是书中众多内容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自己对全书内容的整体理解之上的感悟。

·写读后感不必拘于章法,不必追求“整体把握全书”,把读书过程之中的共鸣心得、启发感受、质疑问难等所思所想真实而详尽地“和盘托出”很关键。

·主题要集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所产生的想法是很多的,但要完成一篇结构完整的读后感文章,就要对自己的心得收获、所思所想做一些梳理,把内涵一致或相近的内容集中到一篇文章里。如果读一本书,想法很多,涉及方方面面,那就多梳理出来几篇。所谓“把书读厚”,大概就是如此。

·提炼读后感的内涵核心,为文章拟定标题。“读《××》有感”这样的表述不是文章的标题,只能作为副标题。

对照我的这篇读书笔记,第4点拟定标题是完全符合的。前面3点的聚焦一个主题,我这篇做得还不够好。

因为我在写的时候,还是有点求全的想法。就是想把今天读过的这些内容,要点都摘录一下。算是一种留存。

当然,也是有所聚焦的,就是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写读后感,都要先想透了再写,要有所聚拢。

读是写的前提,特别是读后感类的文章。只有用心地读,反复读,读到自己有所感觉,自己有所感受,再提炼出一个点,从一个点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自己的实践进行拓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深刻一点。

关于把文章写得集中一点,写得深刻一点,多年前师父曾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至今我仍没办法做到,可能跟阅读量太少,阅读还不够深入有关。

吴老师提到的主题式阅读,我也有意识的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重要性。这个寒假我的原计划是聚焦数学阅读。书本已经落实了,但还没到我的手上。

希望自己这个寒假真的能把这个数学主题系列完成,就算没完成,至少也是读起来。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透了再动笔——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gl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