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走近

作者: 晚霞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4-13 18:41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谨以此文,纪念一代文学大师、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

                                一一题记

    1/

    雪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急。风从结了冰的滹沱河吹来,堤边枯枝摇动,晃荡出一片透骨的寒彻,我却小脸通红,浑身上下泛着热气。自行车晃来晃去,越来越不听使唤,直到连人带车摔了个嘴啃地的时候,抹抹额头上汗珠夹杂的雪泥,看看身上脏兮兮的衣服,听听被车子压在身上的同学疼痛不已的"哎呦"声,我才不再坚持,打消了继续向前的念头。

    一些事情看似消失在岁月里,但却从未忘记,它不过是静静地沉寂在了记忆深处,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或是因了某一件事情就会被唤醒。看到市文联为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举办的散文大赛征稿启事,多年前滹沱河大堤上的这一幕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学生时读到先生的《荷花淀》,被他清新鲜活、灵动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字所打动,很多年过去了,依旧清晰地记得这篇文章的开头。当从老师口中,得知写出如此优美文字的人竟出自我的家乡一一衡水市安平县的孙遥城村,惊羡之余,不由让人顿生亲切和敬意。

    高中时的一个冬日夜晚,我一如往常来到同学家中,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晚的作业是一篇作文,我们一边写一边讨论着什么。谈兴正浓时,教我们体育的贾老师从三里外的学校赶来检查。贾老师多才多艺,特别是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谈到孙犁先生,谈到先生创立的荷花淀派,谈到丛维熙,刘绍棠、韩映山这些领军人物,老师说得眉飞色舞,我们听得心潮澎湃。

    懵懵懂懂的好奇、羡慕和敬佩让青涩稚嫩却不乏勇气的我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并提议说:何不趁星期天去遥城村大师家看看,瞬间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有了这样一次毅然决然的行动。不曾想到的是,一场大雪的到来,让计划成为了泡影,看看越下越大的雪花,看看棉袄上的泥土,看看倒在地上的自行车,一种无奈和失望袭上心头,刚刚上路时的兴奋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两辆破旧的自行车,三十里坑坑洼洼的土路。四个怀揣梦想的稚嫩少年,一次称得上因文字而起的好奇探寻之旅,虽未成行,难免有些遗憾,但如今想来,走过先生走过的路,吹过先生吹过的风,青涩年华里,那样一种向着文字光亮而行的无畏而为,却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难得的、甚至是宝贵的经历。

    2/

    毕业后走向社会,让我一下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其实自打懂事起,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感觉,日常的花销不要说,就是最基本的饱暖有些时候也是问题,耳闻目睹,这常常成为父母的忧愁和焦虑,也在小小年纪时,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走出校门的我,很快便开始了如爷爷、父亲、哥哥姐姐们一样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生活,一年四季忙碌于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田地里,还有那一早一晚割草拾柴、浇园挑水、推土积肥、无休无止干不完、做不尽的农家活计,唯有如此紧张忙碌,一家老少十二口人的生活才可以勉强维持,日日如此,不敢懈怠慵懒半步。

    其间,偶尔写一写村子里的板报、标语,或参加一些学习班的培训,写一点那个年代特有的学习心得、发言材料之类的东西,参加过两年的通讯报道工作,但除了给公社广播站写过稿子、曾经两次上过市级报纸的消息外,也没有写出过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毕竟算是喜爱文字的一种延续。随着结婚生子、生活重担的加重,这样一种对文字的喜爱,渐渐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所覆盖,沉寂在脚步匆匆的忙碌中。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一条创业之路,让我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忧愁,不再为拿不出一笔需要购物的支出而焦虑,生活渐渐好起来,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内心知足喜悦的同时,我却总感觉失去些什么。

    说不清哪一年了,只记得是一个深秋的午后,去邻县联系业务回来的路上,路过一个站点时,我忽然记起,这不是孙犁先生笔下的子午镇吗?沉寂多年的学生时代那个未能成行的画面一下子清晰地进入脑海。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犹豫,调转车头,向先生的故居驶去。

    小雨淅沥,街上空无一人,土路泥泞湿滑,老旧的房屋,还有风中晃动的枝条,让我感到了一丝如天空阴郁般的忧郁和凝重。第一次走进先生的村庄,感觉却有些失望,这源自街边门洞里一位躲雨老人的告知,先生的老屋早已被村里拆除,木料和砖瓦也已用于修建学校。目睹先生曾经生活了二十年的故居,如今却已空空荡荡,我的心情陡然生起一片怅然和困惑。

    学生时代对于先生的羡慕,更多的是源自文字的清丽和生动,而一次未能成行的孙犁故里行,也只是一次好奇心和探寻欲望下的冲动。步入社会后的认知,才让我知晓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声望。一个文学流派的创始者,一位可以载入史册的文学大师,一位家乡的骄傲和自豪,他的旧居是有保护价值的,如今荡然无存,让我百感交集。

    走出校门后的很多年间,我忙碌于生活的柴米油盐,几乎放弃了学生时对文字的喜欢和梦想,虽然接触到一些好的书籍和文章偶尔也会去读一读,看一看,但大多也就是一目十行的匆匆浏览罢了,我没有时间也无法静下心来,更从未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不说悔意,毕竟人以食为天,但对文字的愧疚、遗憾之情还是有的。

    儿时的贫穷让我害怕至极,人生宝贵的年华和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当年因生活所迫而走上的一条生意之路,这其实是很正常也应该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今天物质的丰盈,也让我对初时的选择充满感激。但人生是没有圆满的,得到的同时又会意味着失去,知足和欣慰也一定会有些许遗憾伴随,有客观存在的因素,更有主观意识上的原因,亦如这次有些怅然的孙犁故居之行,其实早上几年,完全可以了却心中的愿望,却迟迟未得其果,想来还是妥协于生活的纷繁忙碌,愧对自己的初心。

    3/

    收拢起因先生故居消失不见而引发的五味杂陈的思绪,继续着平凡人的寻常日子,迎晨曦,送日落,把一串串盛满了酸甜苦辣的脚印,留在了日复一日地忙碌中,留在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岁月里。虽有收获的欣慰和欢喜,更有忧愁和焦虑、烦恼和繁杂的伴随,日久天长,拘囿于这种生活模式之中,不说麻木,内心总感觉被什么东西遮蔽了,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什么激情。

    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的一次夏末之行,让静如止水的内心泛起久未有之的层层涟漪。方圆万顷,辽阔悠远的白洋淀,湖波泛金,水天一色。芦苇摇曳间,偏舟轻摇,鱼跃水面,快艇飞掠中,鹤鹜惊走,芦花飘舞,时情时景,让我一下子想起孙犁先生,想起了先生笔下太多太多关于白洋淀的故事,想起了故事里那一个个栩栩如生、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一场精彩的水上演出,像极了先生笔下冀中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寇的故事。脑海中也一直浮现着水生嫂等一群淳朴、开朗、坚强、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形象。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他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他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一年秋季,他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记忆中《荷花淀》的片段此刻进入脑海,本是描写战争的题材,竟如此清丽耐读,正是先生笔调的清新活泼,语言的流畅优美,气氛的欢快热烈,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让学生时的我初读先生的文章便喜之爱之、敬佩不已。

    演出结束了,心情却再也静不下来,而让我更为激动的,却是荷花大观园中出现在眼前的刚刚落成的孙犁纪念馆。太幸运了,满目“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莲之上,是先生手持书本的汉白玉雕像。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一样,我肃立在先生雕像前一动不动足足十多分钟,或许是因为少年时前往先生故里因飞雪连天未能成行心生遗憾、中年时站在已被拆除的先生故居前又添惆怅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不管什么原因,肃静的表情之下,眼角分明有热泪盈眶,是我历久弥新再清晰不过的记忆。

    时间的急促不允许我过多地停留,匆匆走进展室,七个部分的主展厅,除了摆有先生生前用过的书桌、藤椅、拐杖、布鞋等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些著作和信件,其主要部分是概括介绍先生一生工作成就的文字和生活的图片。不知不觉已是傍晚,在家人的催促声中,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先生的纪念馆。

    4/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一次文学创作质量提升推介会,除了知晓并有了本土作家、诗人们的精彩分享一定会让人获益匪浅的期待之外,会议地址的选择一一现当代文学大师,出自家乡的孙犁先生的故居,更是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

    几年前,为纪念先生诞辰101周年,传承其文化,继承和发扬“荷花淀派”的文学理念与精髓,在先生故里孙遥城村将其被拆除的故居进行了复建,并正式对外开放。正因为如此,自从接到作协主席的通知后,便有了按捺不住急切和盼望。

    车子行驶在滹沱河大堤上,当年的土路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面,两侧的庄稼又高又密,青绿之中透着丰收在望的金黄,云白如纱,于蓝蓝的天空上飘浮卷舒,秋风吹来阵阵怡人的清香,远处,村庄时隐时现,滹沱河水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不敢分神,偶尔同同车的两位文友交流几句,但全神贯注之中依旧难掩感慨之情,尤其是驶过当年连人带车倒在雪中的地方时,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文字去形容。此刻的我,走在当年走过的路上,亦有着同样的心情和期待,只是,路依旧,人已老,时光匆匆,恰如此刻的车轮呼啸而过。

    一路的思绪难平,让我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下车子、机械般步入了先生故居的台阶,却在又一次拾级而上时忽然异常清晰地停下脚步,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犹豫,转身回头,选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站立在先生故居前。

    四十多年前,一个喜欢文字的少年多么希望如此刻这样站在这里,用一颗稚嫩却真诚的心、向他所喜欢和敬佩的来自家乡的文学大师致敬,虽然有些懵懵懂懂,虽然有些好奇讶异,那一颗心、一份情却是那么的纯粹和坚定。岁月的尘灰或许将他对于文字的热爱覆盖,却无法让已经镌刻在内心深处的那份不舍、那份对于先生的喜欢消失。今天,少年已白头,但正是凭了这份刻印在心中的喜爱,点燃了看似放弃的希望之火,五十万文字的光亮在心中闪耀,也让他终于有机会站在了这里,站在了他为之遗憾过、怅然过、却一直心心念之的先生故居前。

    此时此刻,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升腾起的激动,眸眼温热中,先生似乎知晓了我的遗憾,我的怅然,我在白洋淀那座雕像前的久久不愿离去,因为我分明看见了一代文学大师正面带微笑向我走来,而我,竟呆立未动,任由一颗泪珠滚落,待清醒过来趋步近前问好时先生却在一缕祥光中倏忽而去。我使劲揉揉眼睛,极力想寻找什么,却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身影,唯有大门的上方,莫言先生亲笔题词的“孙犁故居”四个大字朴实无华,遒劲有力,在阳光的折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知道,刚刚的一幕不过是一种幻觉,但我宁愿相信,先生是真真切切地近在眼前,那一刻我是知足的、欣慰的,有缘梦幻中相见,亦是我的幸运啊!

    果不其然,如我期待的那样,京城散文名家乔先生、本土小说家孔女士、诗人可风在这次文学创作质量提升会上分别就散文、诗歌、小说创作所做的精彩讲解和分享,对于创作的构思布局、情节的设计安排,语言的组织运用,让我获益匪浅,也得到了与会的文学爱好者们真诚而热烈的掌声。

    而对先生故居的参观拜谒,更让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先生著作等身却淡泊名利、享誉文坛却低调谦和、清丽俊雅的文风蕴含着丰富的内心情感、看似无为的洒脱却包孕着令人尊敬的人文品格。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亲情、乡情有着深深的眷恋。先生敬畏文字,写作严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先生有着境界极高的文学修养,渊博丰实的知识底蕴,扎实娴熟的文字功底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因其经典小说《荷花淀》,被伟人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也因之影响了一大批当年的文学爱好者、作家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欣赏、敬佩、崇拜的同时,为这样一位出自身边的文学大师感到骄傲和自豪。

    日近午时,活动就要结束了,走出大门的那一刻,再次驻足回眸,我想起了滹沱河大堤上的雪花飞舞,想起了秋日午后的细雨斜风,想起了白洋淀的略感欣慰和意犹未尽,想起了几次先生故里之行的遗憾、怅然和匆匆,想起很多年来被柴米油盐遮蔽住却从未消失的对文字的热爱,想起近几年每每写文时总会跳跃出对先生的敬仰敬佩之情,置身先生故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期待已久的相逢,但我知道,我会常来这里看看,用一颗挚热而虔诚的心去感受、去走近,去追随我崇敬的先生,一直,永远,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许我走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la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