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正途,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仁义,游刃有余于六艺之中。”
【感悟】
本章孔子这十二个字,李炳老《雪公讲要》说,“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我们学《论语》,如果只能记一些词句,倒背如流,甚至能够讲得天花乱坠,但是没有真正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处事接物上,那这就不叫实学了。如果我们认真努力的去落实,那么,这一生就会很精彩。
一、志于道
“道”是人生的首选之路,明智的人至于康庄大道,即使前行的路上会有暴风骤雨,但暴雨过后终是阳光大道;有的人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羊肠小道,苦苦挣扎,甚至可能走上不归之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可有人就像“南辕北辙”的那位, 越是马很好,路费很多,盲目自信,不听明者的劝告,就偏离目的地越远。也许因为地球是圆的,他最终能到达目的地,但那一定是要劳民伤财。
人贵立志,贵早立志。志要是不立,就没有着力处,你用不上力。但首先是志于正道。古人讲得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你立志高远,而且一生去努力,那么即使是不能成功,你也能够在中上等。“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你把志向定得很低,或者没有志向,最终是虚度年华、满心的后悔。
二、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德”,左形旁“彳”是指“言行”,右形旁上部分是“直”的变形。能把正直之道贯彻到自己心中和行动中而不失掉就叫德。怎样“据于德”,我在【7.3】已讲过,就是要时时刻刻把内心的明德发扬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都是仁,李炳老《雪公讲要》说,“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就好像是一棵树,他内在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的根,是在内心,只要有根,他一定会展示出来,要见天日,——外在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因此,一个人有没有仁德,从言谈举止和气质上就可以看出来。古人讲学问是在变化气质,不在于你能记多少、能背多少,在于你能改变多少。你自己的习气、毛病能改了多少,这是看你是不是真正把你内心的“仁德”之性发扬出来。
李炳老《雪公讲要》说,““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内通德、通道,有着内在的潜能;外连着艺。 “艺是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这是纯粹是外在的用,它是枝干。一棵树它的枝干都显露在外面,你能看得很清楚。这是仁的显发。
这个“游于艺”的“游”字用得多么好啊!只有技艺娴熟的人,才会有这么惬意的感觉!艺是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技艺,举止行为。一般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六艺。第一个是礼,也就是你的举止行为,这都属于艺,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能够感知到的外在的东西。
可见,内、外是一不是二,有其内必有其外。我们讲诚于中、形于外,所以通过外在也能够看到他的本质。那么通过外在的修行,也能够回归到内在的本体。
仁原于德,德原于道,这是大树的根,以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也进一步阐明了本章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立身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康庄大道上发展。人的一生,各有不同的遭遇。但是无论如何,应该以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生存与立身的质量,作为终生努力的目标,共同致力于天下太平的理想。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