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透视经典每日一篇中国传统文化
从两个字看不同人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0章

从两个字看不同人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0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09:24 被阅读29次

“周”与“比”两个字,区分出完全不同的人格,君子忠信讲道义,小人私利相勾结

孔子说:“君子忠信团结而不搞结党营私,小人拉帮结派而不能团结包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之十四

这句话不复杂,但难理解。说它不复杂,因为是个对偶短句,弄清楚前句,后句也就明白无误了。说它难理解,就是“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比较难懂。要搞清它们的意思,必须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找到其原始本义,然后再看如何引申而来。

首先要辨别一下什么是“小人”。在古代“小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位卑微之人,二是指人品无德之人。一般来说,如果小人是指下层的卑微者,则无需以君子来作对举,如孔子的学生樊须想学农活,孔子骂他“小人哉”,又如那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都是指地位卑微之人。而一旦涉及到做人的道德问题,就要用君子和小人对举,这在古人是常用的手法,在《论语》中也比比皆是,总共出现18处。这里小人与君子作对举,显然是指无德者。那么就要从德上来探究“周”与“比”的含义。

“君子周而不比”的“周”字,甲骨文写法是在“田”里加四点。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像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本义是环绕、周遍,有稠密和普遍的意思。后来引申到人际关系上,就是相合、包容、广大;再引申到道德意义上,就是忠信。忠诚信实,宽厚而爱人。

为什么从道德意义上“周”就解释为忠信呢?这要看它的出处。《国语·鲁语》所载:“忠信为周”。《国语》这部书约编纂于春秋末到战国初年,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其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读《论语》,大凡遇到难以理解的字,首先就要回到孔子那个时代,从最权威的经典中去寻找答案,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想当然,随意拍脑袋。

“小人比而不周”的“比”字,在甲骨文里是两个人并排的形状,跟“从”字差不多。但“比”字的人一律是朝向右,而“从”字的写法,多数情况下人是朝向左。大概因为人与人挨得太紧,甲骨文“比”字中人的手部是弯着的,金文“比”字的腿部弯得更厉害。“比”的本义就是并列,紧挨着。引申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勾结、拉扯、偏私;引申到道德意义上,就是比党,或称阿党。对上阿谀奉承,逢迎上意,同伙之间则拉帮结派,相互勾结,比附于下,结党营私,徇私枉法。

经过以上一番寻根溯源,“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明白了。说“周”是忠信,就是搞五湖四海,其特征是团结,开诚布公,和衷共济,为大多数人着想,普遍善待别人;说“比”是阿党,就是搞小集团、小宗派,其特征是分裂,阴谋诡计,拉扯勾结,不能为他人着想,待人偏袒阿私。

由此可见,每个人生存于社会,总会涉及人际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而人格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相处方式。走在人生正途上,以道义相合,出以公心就是“周”;躲在阴暗角落里,以利益纠合,怀着私心就是“比”。前者是君子之道,后者为小人恶行。

本章这个成语比较难懂,但含义非常深刻:

周而不比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

孔安国: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李炳南: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刘氏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

《论语义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耳。

孙绰: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也。

朱子: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朱子文集》: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此之谓周。溺爱徇私,党同伐异,此之谓比。

张栻:君子、小人之分,公私之间而已。周则不比,比则不周,天理、人欲不并立也。君子内恕以及人,其于亲疏远近贤愚,处之无不得其分,盖其心无不溥焉,所谓周也;若小人,则有所偏系而失其正。其所亲昵,皆私情耳,所谓比也。

《论语正义》:此文小人,则无德者也。夫子恶似是而非,故于周比、和同、泰骄,及巧言令色、足恭、乡原,皆必辨之,所以正人心,而凡知人之术,官人之方,皆必辨乎此矣。

钱穆:《论语》每以君子小人对举。或指位言,或指德言。如谓在上位,居心宜公,细民在下,则惟顾已私,此亦通。然本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党相亲,其情私。则本章之君子小人,乃以德别,不以位分。

辅广:君子好恶无私,如日月之光,不择地而照。彼系情濡沫,谓惟予与女者,此儿女之事,壮夫且不为,况君子乎?

《四书反身录》:有君子之爱,则福及群生,人人得所,而朝野有赖;有小人之爱,则朋比作祟,党同伐异,而祸延人国。汉唐宋明君子小人之周比,其已然之效盖可见矣。君子小人达而在上如此,其在下也亦然。君子居乡,则爱溥一乡,而一乡蒙其庥;小人居乡,则阿其所好,而一乡被其蠢。有为无为,公私异同,始于一心之微,关乎世道之大,吾人不可不研几而致审也。

《论语稽》:此论君子、小人,兼学术、治术言之。学术之隆污,治术因之而升降。其始由一二学士大夫相标相傍,其终遂至朝野纷纷,党同伐异,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浸至颠倒混乱而莫可究诘矣。夫子指出公私分界,为千古立之防制,不啻于十世百世前已知有汉宋朋党之祸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意原》 《癸巳论语解》 《论语集释》 《论语会笺》 《论语稽》 《朱子文集》 《四书反身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两个字看不同人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if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