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fa501a68d5892982.png)
【第15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掌握了大道的人,能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14章),那么,古代那些掌握了道的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又应该跟他们学些什么呢?现今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修养呢?
老子认为,古代那些掌握了大道的人,总体来说,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不可识。正因为很难真正认识他们,所以老子勉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他们这些人啊,对待事情,总是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会轻易作出决断。王弼注《道德经》说:“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在处理事情时,时刻保持着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防止意外的发生。
二是心怀戒备,如同强敌环伺。心中时刻保持着警惕,就如同防止敌人随时来攻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状态。
三是恭敬严肃,端庄矜持。就如同去作客一样,保持着一种端庄严肃的状态。一个客人,如果随意不羁,就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不懂礼数。
四是顺应时代,如同春来冰融化。时令交替,四季轮换,不可能永远是严冬。既要保持谨慎端庄,当时代发生变化时,也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是拘泥顽固,一成不变。孔子曾经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过去的酒器形状不好看,现在的人们进行了改变,但那还是酒器,只是形状改变了一下而已,又有什么可感叹的呢?
五是敦厚诚实,质朴而纯。“朴”的本义,是没有细加工的木料,“朴,木素也”(《说文》),“朴散则为器”(第28章),一个人一旦“朴散”,不质朴了,就变成了一件普通的器具,所以老子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向孔子讨要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女,器也。”端木赐不甘心,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孔子对他的评价还算不错。后来人们用“朴”比喻为人不加修饰,质地纯朴。
六是胸怀宽广,就像山谷。老子常用山谷比喻“道”,认为那是生发万物之地,神妙至极,变化莫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王弼认为:“谷神,谷中央无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七是浑厚含蓄,容纳万物。为道之人,又是能容纳万事万物之人,不管是清流还是浊流,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这七个方面,并不矛盾,而是都应当修养的。只有把这七个方面修养好了,才能做到“浊以止”而“静之徐清”、“安以久”而“动之徐生”,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在长久的安静后而能萌动生机。保有此道的人,永远不会自满,正因为不会自满,所以也总能去旧图新。
这是老子讲的“善为士者”,即古代善于治道之士,或者说有道德的人是这样子的。
庄子把上古有道德的人称为至人、神人或圣人,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唐朝的成玄英《庄子注疏》认为:“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诣于灵极,故谓之至;阴阳不测,故谓之神;正名百物,故谓之圣也。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各殊,故有三人之别。”有道德的人,庄子又称之为“真人”,认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即有了与天道合人的人,才有真正有智慧。庄子眼里的真人是什么样子呢?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是这样描述的:“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不管是老子描述的“古之善为士者”,还是庄子描述的“至人、神人、圣人”或者“真人”,都是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树立的目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学习的过程,就叫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