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
早晨起床,电话铃声响起来,电话显示是外省的。我接通电话,声波中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自我介绍说,是小李的学生家长。他想询问我,孩子可不可以转到外地?手续麻烦不麻烦?我告诉他,如果经济实力可以,家中有人专门陪读,可以考虑把孩子转走。家长很客气的挂了电话。
我心中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总感觉缺点什么,有一种喘不过的感觉。开学的时候,又会是一个转学的高潮季节。本来不是很多的学生,越来越少。转走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的教学热情。每一次转学,都是成绩相对教好的离开。不是老师不喜欢教成绩差的学生,而是教育考核让老师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只要教师努力学生的成绩就能提高。他们完全把教育看成一种产品的加工过程。还是一种变相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演绎。留在村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家庭对于教育无法重视的一类型家长。更可怕的是,还有部分学生是属于先天的智力缺陷。很明显,对于部门学生从成绩方面衡量,他们永远是失败者,永远找不到人生的自信。如果能够教育对于孩子在德、体、美和劳方面进行发展,可能会为这些孩子找到人生的出路。考核要的就是成绩,面对这样的学生,能够怎么样呢?除了无限的逼迫学生枯燥的记忆,不断重复练习,还有什么良策呢?最感到担忧的是,教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及格,会处于考核的前面,如何不及格,直接是倒数第一。这种极端的形式,让老师没有努力的余地。只能碰运气,遇到差不多的学生,否则注定就是失败。人数少,用简单的百分比进行计算,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可是,哪有合理的现象呢?
晚间读《教学勇气》的时候,在“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中,读到一句话----“他们也担心一种学术文化——这种学术文化令学生急功近利,学习动机不是去治好病人,而是为了彼此在竞争中击败对方,自己胜出——这就导致一些可悲的后果了。”我想到了,把这句话可以改变一下,我也担心一种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令教育充满竞争,充满急功近利,学习动机早已不是修身、治家、平天下,而是为了考试中彼此击败对方,自己胜出。这句话让更清晰的认识到,教育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个校园充斥着不是知识的味道,而是一种竞争的气氛。校园不敢有欢声笑语,反而更多的安静。每一个心中都始终绷紧心弦,始终处于竞争状态,唯恐自我的稍不努力,成绩就会落在后面,成为失败者。在这以成绩论英雄的环境,成绩好的为王,差的为寇。不止学生有这样的心态,老师也是一样。完全没有教育的痕迹,只留下竞争的恶果。这些在所谓的校园,没有享受过教育的味道的孩子,带着校园成绩的失败者离开。他们把这种弱肉强食带到了社会。越来越恶劣的事情出现了。很多学生,就一直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教育,只是一种陪读而已。教育本是一种教化人的过程,人性向善,人性趋于平和。但是,学校却让学生的心态更加的浮躁,更加的功利化,更加的充满敌对化。教育本是让人寻找到梦的地方,学校却扼杀了学生做梦的权利,把所有的学生梦统一称为考大学,让走出校园的学生没有了梦想,没有了追求,所有的学生都是和产品一样,整齐划一。一群没有梦的人是多么的可怕。
�6?o�r?�I�m�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