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在中秋里等我

作者: 东方一任 | 来源:发表于2024-09-15 07:3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感觉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随时都会打开心灵深处的许多记忆。以我为例,被唤醒和激活的,不单有故土的养育之恩,亲人的手足之情,还有一直令我难以忘怀的唐诗宋词中的咏月声。

    中秋节与吃月饼是联系在一起的。上苍厚我,从记事始,“中秋节”那天,晚饭时饭桌上会有几块包有糖馅的糟面饼,也叫发面饼,是用糟头发酵后用土灶锅烙的饼。一家人掰开分着吃。吃前,长辈们会面朝月亮,嘴巴里念念有词,默默祷告,感念恩德,祈求家人平安和五谷丰登。月饼,也有叫“月团”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象征丰收、团圆。各地的习惯不同,构成“月饼”形状和内容的差异。但在中秋节,却毫无例外地出现在全国城乡,占据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1983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大学教室度过的,当年两个班100多人用课桌排成回子形,窗外正好有一轮满月,第一次吃月饼赏月。我们的班主任夏杏珍老师、副班主任束有春老师陪同我们一起团聚赏月。夏老师写的古诗词赏析刚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时并没有告诉我们,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其他事情大多忘了,只记得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的《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这首诗极力赞美中秋之月在一年中最为美好,当时我们过的中秋也是这么美好。

    那时,书籍,稀罕的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纷纷从唐宋时代冒了出来。唐诗宋词在中文系很受欢迎,无须组织,一堂课,老师告诉一群学生,一群学生告诉更多人,阅读着就喜悦,奔走相告,于是就诗词开来。李商隐、李贺的朦胧诗那是读得很艰难的。虽然有很多人认为白居易“写得太多,太随便”,不愿意给白居易面子,我却更喜欢白居易诗的通俗易懂,直白晓畅,

    中秋节在白居易笔下是这样的:“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该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时白居易已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在浔阳。关于这个地方,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过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诗人借着中秋望月,表露了谪居生涯的愁闷,慨叹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前四句用对比。同样是八月十五之夜,过去他在长安的风景胜地曲江杏园边赏月,仕女如云,盛会欢宴,觥筹交错;而今日则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形影相吊,黯然神伤。今昔的反差越大,凄苦的体验越深。后四句抒发思乡之情。故乡回不去,身边没有朋友,只能苦笑着对自己说:好在今年的月亮和以往一样明亮。然而,月是旧月,人已不是昔年之人,这样的“望月”能不忧伤吗?我的心情与白居易完全不同,同样是八月十五之夜,我吃的是月饼,在家吃的是糖饼,形式和内容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留在城市生活,我要变成城里人。

    赏月聚会上,师生们你一句王维笔下的“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我一句苏东坡眼里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他一句辛弃疾词中的“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这些构成了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的高雅展示。这些从唐宋传来的丽词妙句,展示的是世间态,摹绘的是人间情,萦绕的是团圆回归。

    校园真安静,东南角有个图书馆,大学的人借还书都要推开它的大门。大学第二个中秋节,我从这里借来杜甫诗选,感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浓郁之心,一代诗圣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忧郁思念中悠然游走,从容而惬意,我在图书馆旁的小道上诵读徜徉。

    入夜,天气微凉,晚风徐徐,月光如霜的校园里,鸟儿静静地睡着了,多情的秋露悄然打湿了金色的桂花,此情此情,与唐代乐府诗代表人物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境多么相似,这首绝句确是咏月中的上乘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开元诗坛巨擘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缠绵而深情,沉挚而浑融,成为中秋相思的千古绝唱。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思乡之情在心头缠绕,尽管月光晶莹可爱,却无法满满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亲人。

    中秋咏月诗词,不能不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岁半的孙女呦呦,在小一班举行的迎中秋活动中,展示的才艺就是背诵《静夜思》。仅用20个字,就刻画了游子深夜思乡、以至无眠的形象。将月光喻为霜,并不新鲜,前有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后有苏轼在《永遇乐》中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但这首诗里由“明月光”到“地上霜”却更为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然后,仅是“举头”“低头”两个动作,于俯仰之间,就将天上明月与千里之外的故乡联系起来。从床前月光到天上明月,再到千里故乡,情思飞扬,不事雕琢,一气呵成。《静夜思》一诗中的月亮,就这样被李白赋予了深刻而又深沉的思乡内涵,就此成了一轮具有文化属性的“中华明月”。

    宋词中最著名的中秋诗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也是中秋诗词作品的翘楚。苏轼行云流水般地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构思奇拔,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神话与现实融汇,出尘与入世结合,感慨与旷达统一,充分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豪迈风格。当年我就是凭借背诵这首词赢得了爱人的芳心。

    南宋词坛第一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寄远》写道:“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据传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自己倾慕的女子,圆月当空,好逑之情愈发浓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辛弃疾这样豪放的帅哥也难免化成绕指柔。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的感叹,人也难有不会分离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只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才不会陷入彻底的孤独,这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美国作家安·兹温格在《奔腾的河流》中写下的“当一条河伴随着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你一生。”这句话,让我思考我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一条河,那就是让我陶醉的古诗词的一条唐宋长河,以及当年学习时的那些场景,至今宛若昨日。

    对我而言,中秋就是一曲唐诗宋词的合奏。人与百草万物,都在挥洒心中的情愫,共叙美好的愿景。发生在我过往中秋的记忆,大历史肯定不会记载,那么我就在甲辰中秋时记下来,思念唐诗宋词里的中秋并献给阅读它的所有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宋词在中秋里等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li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