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d305f3150f32075c.png)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专门讲“孝”的问题。孔子第一次提出孝的问题,是在《学而》第六章,即“弟子入则孝”,但这次只提出孝的概念,并没有具体讲什么是孝,怎么样才算孝,直到在第十一章里讲。
这一章一般的解释或者翻译是这样的:
孔子说:“看一个人孝不孝,可以在他父亲在世时看看他的说话、思想甚至志向是不是跟他父亲一样;在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还是按他父亲的要求去做。如果他的父亲死后三年中,他还是能够按照他父亲的要求去做,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对父母孝敬的人了。”
父在,儿子没有决定权,无权独立行动,来源于孔安国关于《论语》的注解。孔安国说:“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也。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在,无所改于父之道也。”孔安国,字子国,西汉时期人,孔子十世孙,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著作。朱熹《论语集注》也说:“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三年,是指“居丧三年”,是个确数,不是笼统地说很长时间。《礼记·杂记》记载:“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孔子的弟子宰予(子我)觉得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世道早就变了,没有必要守孝三年,为此还和孔子吵了一架,被孔子骂了个狗血喷头。
在这一章中,关键是在对“父之道”如何理解。孔安国、朱熹的注解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是“合理的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他认为三年只是表示一段很长的时间);南怀瑾《论语别裁》则说这里的“道”指的是自己前面所展现的“志”,是在父母面前言行一致,即使父亲死了,仍然言行一致,一贯做法,这就是孝子。钱穆《论语新解》翻译成:“……父死了,该看他的行为。在三年内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古时候一本叫《孔丛子》的书,其中有《记问》篇,有这么一段记载:
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孔子呆在家里,不经意发了声长叹。子思急忙起身敬拜祖父,问道:“您是忧虑子孙修德不勤勉,将会辱没祖先呢?还是钦羡尧舜之道而痛惜不得实行呢?”孔子说:“你小孩子家,怎会知道我的想法?”子思说:“我吃饭时听您说过,父亲劈柴,儿子如不能把它背回家,就是没出息。自那以后,我每想到您的话就大为恐惧,进德修业而不敢稍有懈怠。”孔子欣喜地说:“是这样啊!我没什么忧虑了。后世子孙承继祖上之业,就一定能昌盛光大。”
子思,名孔伋,子思是字,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参(子舆),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子舆)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子舆),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孔丛子》,原来都认为是孔子八世孙孔鲋所作,后人多疑此书不是出于孔鲋之手,很有可能他人所作。这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书虽然可能是伪书,但一些记载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这一段的记载。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听说子孙们能够根据“夫子之教”而“进德修业”,“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后世子孙能够承继祖上之业,能不昌盛吗?至此,关于“父之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了。“父之道”,即“父之教”。父亲去世后,三年之内仍然能够按照父亲的教诲去做,而没有改变,这就是孝了。
由“父之道”而“父之教”,我们可进一步把“道”引申为“家训”“家规”。由“家训”“家规”而树立良好的“家风”或者“家教”,并得以传承,以保证家族的延续和昌盛,保证社会的和谐和永续。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朝势力的衰弱,诸侯雄起,礼崩乐坏,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没有人再坚守,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礼乐征伐自诸侯、卿大夫出;普通老百姓的思想也发生变化,好传统不再坚持,违反礼仪的事情成为普遍现象,社会混乱不堪。因此,在一个家族中,能够在父亲去世后保持三年家风不变,也似乎成为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另外,《战国策》记载: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这可以看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最好的注解了。
在现代社会,社会思想多元化,知识更新很快,人伦秩序也不像过去那样严格,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解放,况且,有些事情,父亲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很多事情也不懂了。父亲在时,儿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干自己的事,可以不再事事听父亲的,但是,这一章传承的孝道精神还是应当吸取的。
在《论语·里仁》篇,重出一次。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4·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