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三五个月的婴儿大概都是人们喜爱的。这样的小婴儿,皮肤细嫩,粉嘟嘟,肉乎乎,人见了都想亲一口甚至咬一口。这样的小婴儿,筋骨软弱,但抓住你的指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强劲有力,吃奶的时候,没牙的牙床会把妈妈的乳头咬痛;还不懂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的小鸡鸡却常常自动勃起,一尿三尺高;天天哭啊哭,但嗓子却不会嘶哑。据说,这样的小婴儿,如果被狼叼了去,老狼都会给他喂奶,蜂子、蝎子、蛇甚至都不会蜇他、不会咬他。“朘”是指婴儿的小鸡鸡,《说文》说:“朘,赤子阴。”
但是,随着婴儿的长大,这些特征会慢慢消失,特别是长大了、成年了,走向社会以后,一个个都是心机俵,有的成了大多数人认为的好人,有的成了大多数人认为的坏人。盗跖本来是柳下惠的弟弟,但后来,一个成长成为鲁国的贤臣,一个成长为“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的大盗(《庄子·盗跖》)。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老子看惯了人类成长后的丑恶,所以他希望人们最好处在婴儿的状态,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道、德的修养。他说,那些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婴儿一样。婴儿不懂男女交合之事而小鸡鸡能够自动勃起,无欲而刚,是因为元气精纯之至;无时无刻不在号哭却不嘶哑,是因为元气柔和之至。
元气柔和之至,也就是“常”,就能长久。儒家推崇礼制,认为礼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社会和谐了,就能够长治久安。一个人也是这样,能够达到“和”的境界,也就长久健康地活下去。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叫“明”。在第52章,老子曾说,“见小曰明”,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懂得了道理,就叫明白、聪明、智慧。
不懂得这样的道理,“益生曰祥”,刻意地去进补养生,其实是有害的。这里的“祥”,不是吉祥的意思,而是有妖气、有害的意思。在第50章里,老子也曾经说过,这世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会活得好好的,但就是因为过分的追求养生、长生不老而早早地死去了。而心放任气的发泄,叫做“强”,逞强、暴力。这样的后果,当然是不好的,物壮则老,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的事情,一定会早早地、很快地灭亡。在第30章,老子早就强调了这个道理。他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说的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与第50章讲的善摄生者能够“虎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庄子讲的“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逍遥游》),意思是一样的,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状态,是为了让人们明白这样的道理而已,并不是真是这样,虽然曾经有过很多婴儿不被猛兽侵害的例子。
“心使气曰强”,可以理解为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凡意气用事者,很少能够成功的。春秋中期,秦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国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视明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这就是《左传》中记载的著名的“崤之战”。
而人们所熟知的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而对东吴的战争,也是因为“心使气”而逞强,最终导致他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之后,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之盟,乘机夺取了荆州,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刘备闻讯后,尽起全国之兵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东吴击败,只得兵败退白帝城,病危托孤,最终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