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5.8--5.10讲了仁的修养很难达到,特别以颜回与宰予作为一正一反的代表来作为注脚。那么,在修仁的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答案是一个字---欲。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很刚强呀!孔子心中的刚强,不是指外表性格的强硬,而是内心独立的精神,是无欲的刚强。所以说,“枨也欲,焉得刚?”。内心还有欲望的人,必有所畏惧,有所牵绊,怎么可能刚强呢?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要修养自己的仁,无欲还不够,无欲未免避世,这个无欲的功夫,还要在红尘中炼得,还要做推己及人的功夫。“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修炼自己的无欲,更重要是要理解别人的欲,理解别人的欲的痛苦与不安,这才是推己及人的功夫。这一层比无欲更难,所以说,“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推己及人,是仁的功夫,是理解别人通心的功夫。再上一层呢,那已经超出仁的范畴,是性与天道。通过仁的修养,最终目标是性与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出,孔子不是只讲讲修养,讲讲仁义,孔子思想真正的根基,在”性与天道“,只是孔子遵守”子不语“的规则,很少讲而已。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对诸位弟子的劝勉,修仁的功夫,道路很长,要求很高,“性与天道 ”更是不可及,要勤加劝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