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是边军老师带来的《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讲座。
他先分享了教材的编写思路。
尘思:
“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
听到这一编排意图,想起昨天评课时老师们的疑问:
纸不湿实验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观察水糟水位的变化?
制作空气挤水实验活动很棒,为何不在课内全程做?
水槽的水位变化是很小的,学生观察起来不方便,较费时。空气挤水实验活动不错,综合性较强,花费的时间不少。如果有时间,可课内做,不够的话,提一下,学生课后做。
节约这些时间,是为了留足时间,让学生有个连贯的学习过程,让科学概念的形成有连贯性和综合性。
就像科学实验,研究什么,各个点设置好,最好每次只研究一个点,但一定是互相联系的,层层递进,有一个闭合环的。重点突出而不断裂。
边军老师还特别介绍了教材的一个变化——介绍一位科学家。
尘思:
感觉这个编排不错。现在的科学家故事,大家非常重视。循其事迹,习其精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毕竟,故事是孩子们喜欢的。榜样是很有力量的。
接下来是各单元详细的介绍。分享图片献上:
一、水单元
二、空气单元
三、天气单元听边军讲《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记“漳州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边军老师讲完上册的分析后,又逐节分析了下册。
(图片太多,就不一一拍照、上传了)
尘思:
边军老师的讲座,有总体呈现,也有逐节分析,更有教学建议。
他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上一些特别技巧的分享。一些简易实验装置设计的方法分享。
比如说研究风的成因,用塑料袋制作简易装置;用废弃的油桶制作雨量筒。
不管是教材的分析,教学建议,还是制作简易实验器材的方法,都特别接地气,对一线教师来说很实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