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国破家亡山河在
第六节 打与和(下)
公元1126年正月十八日,都统制马忠率领在京西路招募的兵卒赶到汴京城外,在顺天门和金军决战了一场,取得部分胜利,金人稍微收敛,西边的路被打通,援军陆续赶来。
二十一日,种师道率泾原路、秦凤路援军抵达京师。种师道此时年老,是“种家军”的主要代表,天下人称他为“老种”。赵桓听“老种”来了,心中畅快,开“安上门”,命李纲迎接犒劳。
“老种”入见赵桓,赵桓问道:“今日之事,爱卿有何良策?”
“老种”朗朗对道:“臣认为议和不妥。金人其实不知兵法,哪有孤军深入而安全回去的道理?臣一直在西边带军,不知道京城的防御,现在看来,京城周匝八十里,敌军如何围城?城高数十丈,粮食可支撑几年,难以攻取啊!如今只需坚守,以待更多援军,不出几月,敌军自然退却,三镇之地,不应该割让!”
赵桓叹息道:“可是已经讲和了!”
“老种”只好安慰道:“臣以军旅事侍奉陛下,其他事不敢过问!”
赵桓授种师道同知枢密院事,充任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种师道此时身体不适,赵桓命他免跪拜,特意准许他坐小轿入朝。
金人使者王汭当时留在朝廷,一贯狂傲,望见种师道,竟对他有礼节地跪拜。赵桓看到这一幕,回头笑着对“老种”道:“他这是因为敬重爱卿的缘故!”
自从金人攻城后,京师各门紧闭,以致城内柴火和蔬菜供应紧张,种师道巡查了京城防御后,请求开启城西南门,让百姓自由出入。
种师道的到来,似乎产生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民心稍微安定。赵桓命种师道到政事堂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之所,种师道有同知枢密院事的身份,比同副宰相,倒也契合。武将做宰相,北宋并不多,狄青做枢密使时,受到多少攻击?如今,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了。
种师道也不客气,对首相李邦彦道:“京城坚固,并有防备,当时相公怎么想到去讲和?”
李邦彦讪讪地答道:“因为城内无兵的缘故!”
种师道又尖锐的指责道:“不能这样说,战和守,这是两回事,出战可能兵力不足,可是守卫绰绰有余,实际上,京师百万民众,哪一位不是兵员?”
李邦彦更尴尬,只好搪塞道:“我不熟悉武事,所以至此!”
种师道叹息道:“宰相不熟悉兵法,难不成也不懂历史,没听说过古代守城的事例么?”
到此,种师道还不肯放过,意犹未尽地道:“听说城外的百姓都被贼军杀害,很多畜产,也被敌军缴获,当时既然知道敌军要来,怎么不下令城外居民撤散屋舍,全部转移畜产物资到城内,关闭城门?”
李邦彦羞愧道:“仓促之间,没有考虑到这么全面!”
种师道笑着道:“真是手忙脚乱啊!”左右听到他们的这番对话,无不掩口失笑。金军杀来,李邦彦没有逃遁,已属不易,焉能有这份计划和策略,否则,何至于议和?
可惜的是,种师道的意见,只有李纲附和,其他大臣基本坚持议和,仍然按和谈要求向金人输送金银。
李纲再也看不下去了,对赵桓道:“金人贪得无厌,形势非用兵不可。敌军才六万人,我军已汇集近十万,他们孤军深入,犹如虎豹自投陷阱,应以智取,断绝敌军粮道,坚壁清野,让他返回,半道击杀!这是上策!”赵桓大概听了种师道的高论,也转变了观念,于是又有了“打”的想法。
再说“姚氏家族”和“种氏家族”都是北宋巨族,名将世家。
大将姚平仲是姚古的养子,京师被围,种师道率兵东进,遇姚平仲领军七千,两人遂结伴进京救驾。因姚平仲之父姚古率熙河路军赴援尚在半路,而种师道却升任了同知枢密院事,姚平仲仅被授予都统制的官职,和种师道差距太大,心中难免失落,也想建功立业,为姚氏增点光、添点彩。他入朝对赵桓进言道:“战士都想决战,已经产生怨言了!”
赵桓听了,让李纲采取军事行动。此前,赵桓要种师道也出击,种师道意思是等弟弟种师中率兵来后,一起合击,种师中离京师还有八天路程!赵桓却等不及了,刚好姚平仲请求先出击,赵桓立即同意。
赵桓一直想和,这时怎么火急火燎地要干仗?其实他藏了一份私心!康王和张邦昌在金军大营做人质,张邦昌虽然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可他是王黼的死党,王黼做宰相时把他这个皇太子作为夹气包!赵桓上台后就收拾了他,以后细说,但收拾张邦昌还来不及,此次正是机会。激怒了金军,张邦昌在劫难逃!而康王赵构平时的表现,让赵桓觉得,这位亲王弟弟不简单,也是隐患存在,所以,所以……
公元1126年二月初一日晚,姚平仲率骑兵万余人,突袭金军大营。打算生擒斡离不,立一份盖世奇功!半夜,赵桓派宦官通知李纲道:“姚平仲出击了,爱卿快去增援!”
姚平仲刚出城,就被金军哨兵发现,斡离不迅速派军迎击,姚平仲虽然突破了两座城寨,但是金军反应太快,最后兵败,姚平仲害怕问责,单骑狂奔而逃!李纲率军出城救援,在用神臂弩开道,仅救回部分将士,而姚平仲杳无音讯了。
种师道听说后,立即进宫道:“劫寨本是错误,但是兵法讲究出其不意,今晚如果再派一军出城攻击,可以成为奇兵,或许有大收获。”
赵桓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壮着胆子撩拨了一下金军,觉得目的达到,哪里还敢再招惹?
佐料:姚平仲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陆游的《渭南文集》卷二十三有一篇《姚平仲小传》,略记如下:
姚平仲字希晏,陕西三原人,世代担任西部边境大将。他从小就是孤儿,伯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
十八岁时,姚平仲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作战,表现很勇猛。当时西边的军事统帅正是宣抚使童贯,他很欣赏姚平仲,亲自召见他并和他亲切交谈,姚平仲却有股子傲气,并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的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
靖康元年,姚平仲踹营失败,不敢回京师,骑着一匹青黑色的骡子逃亡,一昼夜狂奔了七百五十里(这是一匹神骡子),到达邓州,才敢吃饭。之后到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可担心离朝廷太近,又跑到成都青城山的上清宫。
姚平仲在青城山住了一天,还不安心,又逃到几百里外的万源市大面山,找了一个石洞住下,之后放走骡子,从此隐居。朝廷多次下诏搜寻他,都没有找到。
四十年后姚平仲才出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
一位逃跑将军,愣是打熬成了仙风道骨的隐士,这份毅力和决心让人惊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