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0:50 被阅读10次
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宋嘉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在凤翔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很有风骨。1062年,苏轼回长安,董传写一首诗相赠,苏轼则作了一首和诗送给董传,诗的名字是《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句子却传颂至今。整首诗在赞扬董传,说虽然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我的名字。

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首诗阐述了读书、修养与“外王”的关系。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苏轼之前一千多年的时候,孔子也早就表达过这个意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6.18)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礼记》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史,原指宗庙里的祝史,以及在官府掌管文书的人,这里引申为言词华丽,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田舍翁,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我们现在常形容一个年轻人“文质彬彬”,就是说这个年轻人心地好,有学问,办事稳重,待人接物有礼貌,总之是个好青年。

孔子在这里,很好地论述了一个人该如何修养成君子。

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啊,光心地好还不行,如果没有文化,就像老农那样,是个好人,但总是粗陋。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表的文采,质地不好,也不能算君子。这样的人历史上可真是不少。只有心怀天下,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民,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说这样的目标太高,那么,也应当是品德、知识、才能三者相当,才能算得个君子。退而求其次,也应当有品德和诗书这两样。孔子“大六艺”与“小六艺”的教育,正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当一个民族整体陷入没有文化的境地时,则只有处于落后的状态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国家必须用一个先进的立国思想来引领前进的根本原因。

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视界1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e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