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家后,总是喜欢和妈妈分享学校的琐事。孩子显得非常的高兴,还没有等到妈妈问什么高兴事情,就迫不急待的给妈妈说。
孩子说,今天有外班的老师在她们班上课。学校有很多的老师听课。老师让举手发言。她每次都是最积极的。她每次回答的问题都是难问题。老师让学生编故事。她不但编故事,而且还在讲台上表演。听课的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自发的给她鼓掌,而且还是好几次,别人只有一次。孩子还特别告诉妈妈,就连听课的校长都给她鼓掌。在孩子的心中,校长是最厉害的人。
孩子还告诉妈妈,她参加了课外阅读小组。她是阅读小组的组长。她的小组中还有四五年级的孩子。她特别强调四五年级,为了显示阅读小组组成人员厉害。孩子的阅读量应该是同龄人中读的多的。她在阅读方面确实有着不错的阅读量和积累量。
妈妈不知是不相信孩子的话?还是为了表扬孩子?她的做法伤害了孩子。
某天,妈妈去姥姥家。姥姥家有个小表姐和孩子在同一所小学。小表姐比较贪玩,不爱学习。妈妈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她把孩子当阅读小组长的事件告诉姥姥。姥姥有点怀疑,尤其是小组中有四五年级的孩子。姥姥还说,孩子给她说的和妈妈不一样。妈妈为了证实孩子是否说谎,当着姥姥的面让孩子说是否属实?孩子说是真的。两个大人还是纠结在说法不一致。妈妈说了孩子课堂上的表现。姥姥和姥爷让孩子再表演一次。孩子确认所说是真的。老人坚持让孩子来表演一下,孩子认为没有学生不能表演。孩子红着脸,再也没有说话。
妈妈的做法伤害了孩子。无论事件是否有夸大的成份,当着别人的面进行质疑,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且这样的事情不牵涉道德,不牵涉对错,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孩子能够给你说,出于一种信任,一种需要家长认可的需求。有这么回事情,还是没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进行质疑。这种做法,没有赢家,谁都是输者。可能,不当的做法会关闭孩子对大人的一切信任之门。大人伤害了孩子,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伤害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分得清楚,必须分对错,糊涂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后来,一起学吉他的孩子说,老师表扬孩子吉他练习的棒,让其他孩子学习。当别的孩子告诉这件事。妈妈问孩子,为什么不说?孩子只是沉默。妈妈才发现已经伤害了孩子。
孩子也有尊严,也需要尊重。我们对于孩子需要敏感,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孩子。对于孩子的伤害,需要慢慢的呵护,用心温暖孩子受伤的心。对于孩子,有时候需要原则,有时候更需要糊涂。只要为孩子发展有利,可以灵活选择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