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时期,虽然在经济、文化上有不少好的举措,但魏国的困境不少。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四面都有强大的邻国,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容易受攻击的地方。魏惠王在位时期,对外战事较为频繁,败多胜少。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与韩、赵有浊泽之战,魏败,韩赵退兵,魏惠王保住君位;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6年,魏秦有石门之战,魏败,秦胜,攻入河东,斩首六万;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中,魏败,魏国开始衰落,齐、秦、楚胜,秦取少梁,楚取睢水、濊水间地,后年魏又胜齐,与齐议和;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中,魏败,主力被全歼,魏将庞涓、太子申皆被擒杀; 魏惠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雕阴之战中,魏败,魏将龙贾被俘,秦胜,斩首八万,迫使魏国允诺割让河西郡;魏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9年,陉山之战,魏、秦胜,楚败,秦国趁机接收魏国河西之地;等等。
外交方面,魏惠王即位之初,因韩、赵两国支持公子缓争夺君位,与韩、赵不和。待政权稳定后,就与韩、赵会盟修复关系,试图团结三晋,共同抵御秦国。然而,由于魏国与韩、赵两国存在利益冲突,摩擦仍然时有发生。而魏惠王举行逢泽会盟,号令十二小国,“称夏王,朝为天子”,也引起了列国的不满,使魏国陷入孤立。少梁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秦、齐两国趁魏与赵、韩两国发生冲突,借机大败魏军的。而在马陵之战后,为改变与秦赵齐楚四面为敌的处境,魏惠王采纳了惠施“合齐楚以按兵”的建议,通过魏惠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6年)的徐州相王,与齐国改善关系,并诱使齐楚交恶。但是,秦、楚两国仍在图谋攻伐魏国。为摆脱这一困境,魏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9年)起,魏惠王又在张仪、惠施、公孙衍等人的游说下,尝试了秦韩魏边横、魏齐楚合纵、五国相王合纵等多种外交策略,时纵时横,以求保全魏国。战国从此进入合纵连横的时代。
因此,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理这些困境。梁惠王对孟子说:“原来的晋国是强大,天下没有比得上的,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这时候,先是东边败给齐国,长子都死在那儿;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羞辱。我为此深感屈辱,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样办才好呢?”梁惠王说的晋,是指赵、韩、魏分晋之前的晋国,这里以晋代指三家分晋后的魏国。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1·5》)
孟子说:“即使百里见方的地盘也可以称王于天下,何况像魏国这样的大国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让百姓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能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在家里能够侍奉父兄,在外尊敬长者,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而一些国家的君主,侵占了百姓生产的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逃西散,百姓陷在痛苦之中,您去讨伐这样的国家,百姓还有谁能与你为敌?所以说:‘施行仁政,天下无敌。’请您不要再疑虑了!”
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敌于天下的。孟子给梁惠王开出的仁政药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减免赋税、发展生产,三是开展思想文化教育。从治国理政的一般理念来看,应当是先行确立国家的指导思想、开展对国民的教育,但是,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先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即减免刑罚和赋税、发展生产,这也是实事求是地态度,毕竟,对于百姓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发展生产,是富国强兵的急需的、首要的任务。所以,当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12·7)而这样的仁政措施,的确是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常识,或者说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