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成为“园丁式”父母

作者: 伊若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11:57 被阅读0次
    《园丁与木匠》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是朋友推荐过来看的。本以为这是一本简单的育儿书籍,看了之后才觉得不简单,其中的观点和育儿的方式,让我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

    育儿类书籍的选择过程中我会关注作者,因为育儿不同于写故事小说,它更多的是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理论。从网络和书的简介中,了解到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她自己有三个孩子,也是三个孩子的祖母,拥有着四十年的育儿经验。同时,她也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于是,我开始了阅读这本书,分享我从书中所得所想所感——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功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和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有不少的父母都经历过很多次孩子的混乱场面,将家里弄得鸡飞狗跳,也会因为要照顾孩子,无暇顾及自己事业。面对慌乱的带娃生活,不禁问自己:“我明明自己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养个孩子来扰乱生活?”

    还有,如今的孩子被称为四角吞金兽,碎钞机。面对精力无穷的孩子,父母也跟着学了无数个曾经不会的技能,带孩子培养兴趣,给他我们觉得最好的生活。即便如此,也还是经常困惑和自责:“我这样做对吗?是不是那样做会更好?”

    作者艾莉森在书中说道:“我总在根据他们人生的起起落落来评估自己的功与过:

    我最小的儿子在8岁时,我还在每天送他上学,是不是过度保护了?或是当他9岁过后我没有再送,是不是太疏忽了?

    我希望孩子走他们自己的路,发现自己的天赋。但是我当初是不是应该坚持让大儿子读到大学毕业,而不是让他去做音乐?

    最难的是,当我小儿子完成高中学业时,我离婚了。我是应该早些离呢,晚些离呢,还是根本不离?”

    这些话是不是似曾相识?看到这里,突然间明白,原来母亲的纠结和焦虑,不分国籍,不讲民族,也无关乎时间。艾莉森是个知道反思的人,她回顾他40年的养育历程,给出她的答案:“我们问了错误的问题。”她告诉我们,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父母并不是一个动词,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更不应该指向一个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要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类型的人。

    当你看到别人的孩子上了哈佛,你询问别人“如何才能培养孩子上哈佛”;当看到别的孩子多才多艺,忍不住又将孩子送去艺术学院学习。当年自己没考上清华北大,便想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从小用清华北大的标准来约束孩子……这一切,是父母给孩子规划了一条自己想要的路线,是让所谓的教养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却带来了双重的压力:孩子和你都并不一定是快乐的,还很可能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变得格外的焦虑。这种教养模式并是不正确的教养模式。

    作者告诉我们,正确的教养模式是“爱”。爱没有目标、基准和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不是塑造孩子的命运,向他们展示道路,更不是替他们选择一条我们想要的道路。

    养育孩子的时间里,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很长时间加班却没有工资和福利,还要倒贴,外加一大推体力活。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够不够好,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称职?其实来做评判的,恰恰是你创造出来的孩子。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的人生旅途提供给养。

    好的父母,是成为园丁,不是木匠。木匠是将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最初的计划。需要精心测量,果断下手,不允许混乱和变异。而园丁是为植物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需要细心耕地,辛苦施肥,还要承受风险:玫瑰没有顽强的爬上地面,太阳花个头变小,还会出现各种混乱,蓝色勿忘我长到了草丛里,水仙本应在花园左边,却在右边发了芽。好不容易长到一半的郁金香,却在半途枯萎了。我们总是抱着最好的愿望,但一路上总会有各种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风险和混乱出现。

    但其实,“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

    在孩子的童年时代,你可能已经发现,并不是你想让孩子干什么,他便会干什么。例如说,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正好会爬,他开始不停歇地探索新世界。一会儿趁你不留神的时候爬到未关门的卫生间,将水桶翻倒在地;一会儿又爬到你的卧室,对垃圾桶恋恋不舍。哭闹不止只是他睡前的必修课,拍桌子跺脚只是觉得好玩。你可能会反复多次地把他从不干净,或是危险的地方抱到你觉得安全干净和安全的地方,也反复和他要求睡觉就睡觉不要哭闹,然而孩子并不会如你想要的操作。

    我想你可能也会和作者一样,也曾好奇过,是否可以申请军事资源来武力镇压婴幼儿带来的一地鸡毛。但最后将自己劝说了,因为无序、混乱才是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作者提到,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孩子混乱天性为人类的可进化性做出来特有的贡献。在孩童时期,人类变化和探索的能力都达到了顶峰。这种情况之下,注定了孩子探索的童年,自然会比成年人更加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是探索世界留下的混乱场面,还有智力发展的无序。这些其实无形中也撼动着上一代人固化的模式,带来新的可能,也就意味着,为人父母,不是去刻意改变这种混乱,而是提供一个受保护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并搞得一团糟,也要引导孩子从无序的探索转向有序,让他们拥有崭新的属于成人的能力:一套全新的控制系统。

    我们回归到孩子本身,他们从出生开始,是一直在成长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学习的呢?作者给了我们答案,总结为16字: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基于孩子的学习机制,去探索合适的教育方式。

    首先是边看边学。这其实也算是模仿学习。我们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的重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学习系统里是边看边学的。你可能也发现了,突然有一天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做了同样的动作,做了同样的事,甚至比你做得更好。因为“孩子可能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绝不会被动地被他人塑造,相反,他们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他人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还会以复杂的方式价格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做同一件事情,孩子会比你做得更好。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某些模仿行为就已经开始了,就像是你对着出生婴儿吐舌头,他也会对着你吐舌头;你张开嘴朝他笑,他也会张开嘴朝你笑。婴幼儿在模仿的时候,做的也远不只是简单的重复,也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了解物体和人是怎么工作的。

    这种边看边学的学习机制,对于父母意味着什么呢?以前的命令方式是:照我说的去做。而现在的方式开始有所转变——照我做的做。其实就是自己和孩子一起做,孩子模仿学习。

    再是边听边学。我们通过语言学到的很多都是间接的。听,是通过细微、复杂的方式,从他人说话时的语调、手势、词语的选择和语法结构中获得结论。有研究表明,即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敏感,并且可以广泛地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和多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

    艾莉森的书中,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孩子从他人那里听到并吸收信息的速度非常的快。

    作者说:“孩子对自己的问题是否被充分地回答非常的敏感。他们回应一个不太明确的答案或是没有答案的方式就是问另外一个问题,或是重复刚才问的问题。知道他们得到一个有用的答案,才会表达认同,然后用下一个问题去详细阐述、区分或是问更多的细节。”由此可见,孩子其实不会盲目地重复他人说出的话,他们会积极通过观察学过来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智慧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造新工具,新技术、新故事和新解释。其实这也解释了生活中常出现的孩子的话“语出惊人”的现象了。

    父母扮演的角色里,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教授孩子太多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自己多去学。让孩子可以近距离观察很多不同的人,帮助他们观察学习;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人交谈,帮助他们来倾听学习,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接着,我们来看边玩边学。对于玩耍,生物学家给出了五个特点:玩耍不是工作;玩耍是有趣的;玩耍是自愿的;玩耍与其他基本欲望,如对食物、水、温暖的需求并不相同;玩耍有一种特殊结构,一种重复和变化的模式。孩童时代,小孩子之间的你追我赶,满地打滚。这些我们觉得太闹腾的行为,其实是可以帮助孩子与他人互动。

    孩子自发性玩耍的本质是没有任何指导性且有很多可能性的。但如果想要教孩子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在学校里常做的事情可以怎么做呢?可以尝试做一些引导游戏,模拟一个环境,与孩子互动,甚至是让孩子带路,搭建“支架”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

    作者说:“玩耍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满足的乐趣。如果没有其他的理由,玩耍时的纯粹乐趣就够了。

    最后一条,边练边学。“他到底在想什么?”这想必是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的困惑和呐喊。

    学龄期的孩子是清醒又严肃的,但他们进入青春期,不管是智力还是情感上,他们的可塑性、多样性和混乱程度都有了惊人的恢复,会重新呈现出学龄前孩子才具备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这种恢复,让不了解情况的父母有些措手不及。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需要的也是和学龄前孩子一样的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实践,成长。只是这个环境稍有区别,需要的是更为抽象,更为社会化的环境。也就是说,一个还在爬行中的孩子,你会将家中尖角处加上软垫护角以免孩子受伤,而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则是在他的物理实验时,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地方,减少实验危险。

    从边看边学,到边练边学,养育孩子就如同园丁种花,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而养育孩子,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是为了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写于2022年9月18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园丁与木匠》|成为“园丁式”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lc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