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滥觞于夏商两代,经过周初先王励精图治苦心经营,社会道德文化政治制度蔚为大观,坚定了“周滥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道德文化信仰。
孔子眼中,那就是大同社会,他有有责任有使命总结并传承这种社会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尧、舜、禹、汤、伯夷、叔齐、古公亶父、泰伯、文、武、周公等所有崇德兴文的先辈政治家,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儒者。
关于他们的言行和传说,散落于《尚书》、民歌、及其民间传说中,这些文化食量都滋养过如饥似渴的孔子。
孔子非常善于学习,当他将古代文化汇集与一身时,非常自信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弟子们崇拜的五体投地,视其为天纵之圣;智者视其为替天演道的木铎;
他删订编辑了诗三百,编写史书《春秋》,为易经做《易传》这些工作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文献基础。开办私学,讲授诗书礼乐。
孔子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的吸引力,道德的感召力,引来无数学子汇集于门下,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儒家学派,而《论语》的成书则筑起儒家文化殿堂的巅峰。
而后来成书的《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代表著作,从不同侧面的阐发、注疏和演绎了《论语》中的部分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流布绵延,但都很难超越孔子的思想境界,甚至有机械传递和曲解孔子思想的地方。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登上政坛,成为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沿着三个脉络迅猛发展:一是作为一门学说,在科举考试的而推动下,发展成为超越百家之首的显学。
一大批学者皓首穷经,以研究十三经为职志,探幽发微,一代代人长江后浪催前浪,从思孟学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一直绵延至今,从未间断。
他们对儒学的传承,功不可没,可谓为往圣继绝学。但也由于儒学的研究泛滥,各种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果扰乱视听。
另一条脉络是在中国色士大夫阶层,通过践行孝悌忠义思想,扬名万邦,光耀千秋。为万世开太平者。第三条脉络,是民间宗法思想的渗透于践行,通过族规家训,把孝悌忠义思想世代传承下去,形成一批世家大族。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者,则有其言者,未有能行之者。
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上汇诸源,下分诸流。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中,绚丽夺目。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源。同时,对论语的各种歪曲解读、断章取义也把本来没有信仰的民族引向混乱的泥潭,给这个民族带上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又进入宽松快车道,南怀瑾、李泽厚、傅佩荣、曾仕强纷纷出版论语研究心得体会,民国时期的权威解读诸如钱穆、杨伯峻的注解也得以大规模复活新生。他们的经学研究对于传播儒学是有帮助的。但能否正确传播儒学,就很难说。
清《吕坤》呻吟语言:“人皆知异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见理不明,似是而非,或骋浮词以乱真,或执偏见以夺正……有异端之异端,有儒之异端;异端之异端,真非也,其害小;吾儒之异端,似是也,其害大。”
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真的是这样,很多书的解读歪曲了孔子的思想,扰乱了视听,贻误了后人。正因为这些错误的解读,也招致后人对孔子和儒家的诟病。
不解读就无法传播,解读,就会误解,这是经典文化传播遭遇的两难境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