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反映出孔子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层思考,体现出教学内容上的先与后、浅与深的顺序关系。
孔子以四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文献知识、道德实践、忠实、诚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篇之二十五
孔子办教育,有一套完整的理念,怎样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是他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提出把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子以四教”,意思是孔子以四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以”,用、使用。“教”是教化、教诲,指传授知识和学问的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文、行、忠、信”,包括文献知识的学习,道德行为规范的实践,以及从忠实与诚信两个方面,对弟子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育。这四个字反映出孔子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层思考,体现出教学内容上的先与后、浅与深的顺序关系。
第一项内容是“文”,指历代留传下来的文献典籍。孔子教学中关于“文”的具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但包括《诗》、《书》、《礼》、《乐》这些经典,以及《易经》、《春秋》中的有关内容,而且还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拓展应用性的操作技艺,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六艺。这些都是孔子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学习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制度规范体系和社交礼仪、实用技艺等。
孔子认为天下的义理虽然无穷,但从诗书六艺入手,就抓住了入门的钥匙。不但能把天下道理讲明白,而且还可以增加见识,开发智慧。“文”的重点,在于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知晓历史演进脉络,了解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礼仪和技能,从而培养弟子获得知识的能力,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容构成了为学的第一个层次,是孔门弟子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第二项内容是“行”,指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规范。“行”的重点在于强调道德方面的行事规范,因而亦可理解为德行。同时它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必须躬行的过程。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付诸行动,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这样才能使书本知识和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获得内心的体会和领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转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孔子强调知行合一,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体现为把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行动。孔子认为,“文”是“行”的基础,脱离学习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指导。同时“行”是“文”的目的,“文”要为“行”服务,学习知识是为了付诸实践。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要在实践中探索并深化对知识的把握,培养弟子的行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依照道德规范做人处事的能力。在孔子心目中,“行”必须是德行,而非恶行,不能逾越社会道德和礼制约束的红线。“行”还要体现在具体细节上,包括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的细微之处,全都不能忽视。这些就构成了为学的第二个层次,重点是教会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项内容“忠”和第四项内容“信”,要结合在一起理解。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这是知其然,但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因而要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但知行合一后,却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有些人学到一些知识后,就变得浮夸起来,到处炫耀,吹嘘自己的博学;有些人接触到社会之后,看见很多阴暗面,心态就变了,变成两面人了,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还有些人则感到很迷茫,感觉读书也好,实践也罢,反正就那么一回事,总之很无聊,很空虚,心里空落落的,缺少一种寄托和归宿。
这些问题,就需要从人生观、价值观上来引导了。要确立人之为人的理想和信念,确立对人性向善的认同,确立追求光明大道的决心,因而就要进到第三、第四层次上,用忠信来教导弟子。
忠与信,是同一思想观念的两个方面。忠是发自个体内心的,而信则体现为外部表现。自己尽力而为,竭尽所能,就是忠;遵循社会规范,不违反人际交往准则,就是信。立身,要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忠诚于自己的职守;处事,要信守自己的承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样就能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行事。
孔子围绕忠信对弟子所进行的教育,是道德品行的培养,也是道德人格的全面塑造,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以忠信为做人的准则,再加上前面的文与行两项,具有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积极行动的实践能力,这样所造就的人才,踏上社会就能从容应对,进退有据,守善道,求仁道,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由此可见,文、行、忠、信是孔子按照教育规律,在为学次第上所作的系统建构。它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认知拓展到实践,再由实践升华到观念,最后由观念内化为情操。依循认知——实践——观念——情操,这样一条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成长规律,精心设计而成,用心极深。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是为历史所证明的。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记孔子行教以此四事为先也。
李充: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论语集注考证》: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深浅之序也。文者,史书六艺之文,所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盖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将以行之也,故进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实,则知或务于夸博,而行或出于矫伪,故又进之以忠信。
《义门读书记》:小学先行而后文,弟子章是也;大学先文而后行,此章是也。
王应麟: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程子: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论语集说》:教者,必自外入,故以文为先焉。
张栻:圣人之教人,不越乎是四者。学文则知广,敦行则身修,忠信则德进。学者勉于是,则内外交益,日有所进而月有所将也。忠信本一事,而谓之四教者,忠则实诸己,信则笃诸人。
刘宗周:先博之以文,由文而约之行,由行而约之心,曰“忠”曰“信”。
钱穆:文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无以约礼。然则四教以行为主。本章紧承上章,当合而参之。
《论语正义》: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
陈祥道:忠信,所以成终始也。学由中出,故以文为余事;教自外入,故以文为先务。《乾》九三,先之以忠信进德,所以成始;孔子之四教,后之以忠信,所以成终。
《四书训义》:圣教不明,而务实者固陋而为乡党自好之士,务博者浮薄而为记诵辞章之儒。舍其心而求之文行,则无本而且流于伪;略文行而专求之心,则虚寂而不适于用。然后信圣人之教,大中至正,不可得而损益也。
《四书解义》:夫子谆谆垂示,恐人不留意于四者之中,亦恐人复妄求于四者之外。其为教也,不亦严且切与?学者究心于此,则知行并茂,表里如一,其以几于成德也无难矣。
云门隐者按:上章曰“无隐”,本章曰孔子之行教有四,显见之文教(经典),不言而行之身教(躬行默化),实之内心,以“忠信”之教约之。则可知隐显在人之学也,所以孔子曰“吾无隐乎尔”。
刘攽:政事主忠,言语主信。
《论语商》:诸生问:“圣人之教,果有科条否?”宗建曰:“圣人不以虚误世,故俱就其切于身心者提醒夫人,盖无科条中之科条。二三子傍拟之如此,实非夫子立此为题目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全解》《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会笺》《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商》《论语集注考证》《论语集说》《癸巳论语解》《义门读书记》《四书解义》《困学纪闻》《四书训义》《公是弟子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