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三期:小城故事
海城吸引游客的,不单单是夏天凉爽的海风,细软的万米沙滩,还有多种海鲜小吃,尤其是海肠饺子。
一辆黑色轿车在海景大厦西侧南北走向的马路上犹疑着前行。
刘志红循着记忆的路线把车开得挪步行走,她跟身边的女儿说:“变化真大,莉莉,还记得到你马爷爷家的路吗?”
女儿摇了摇头,“不全记得,这里全是高楼,再往前走走也许就能记起一些。”
刘志红有十五年没有回老家菰头村了。
十五年前,带着十岁的女儿,她陪着父母回家发丧祖父,因为祖父说过死后老屋留给父亲,分家单上也清清楚楚写着此事,村委主任是分家证见人。
可是,拆迁大潮一来,大伯母死缠烂打,说老人生病,她伺候的时间最多,老人偏心想着小的,等等,胡搅蛮缠后的结果就是,父母懒得跟她缠磨,干脆不要分的那一份家产,权当给两个侄子出钱娶媳妇了。
母亲是个不会骂人的性子,气得回到省城后跟老家断了联系,还禁止父亲回家。父亲根本不会听从母亲的话,只要不要求跟着一起回去,母亲也就睁眼闭眼权当不知道。
后来父亲一病不起,瘫痪在床,再也不能瞅空偷溜回家。这一病就是十年,母亲觉得这下彻底跟老家的人撇清了关系。可是……
往北走,高楼逐渐减少,菰头村的新楼小区就在前方,小区西边的村庄,拆迁破烂里依旧有烟火人家。
刘志红难以抑制心中激动,对后座的母亲说:“妈,快看呐,老槐树还在呢!周围的房子没有拆!”
刘母正在闭目养神,身边放着一个方正的红木盒子。她睁开眼睛,望向车窗外面,在高楼屋舍的空隙里,依然能看见熟悉的故乡田野。她的眼里蓄满泪水。
“老刘,我们,到家了,回来了……”她抚摸着红木盒子,泪水再也忍不住,悔恨让她更加难过。
因为她的自私,十几年没有再回故乡,不知道他们还健在不?
马叔的家就在那里,当年刚开放,马叔就利用自家处在十字路口的便利条件,把西边的厢房,连着南厢房改成了一家小饭馆,来来去去到码头的人,都经过这里,人来人往,小饭馆也风光了一时。
今天跟以前一个样,马叔悠闲地半躺在竹编躺椅上,藤条编制的圆桌上,一壶茶水,边上四个茶盅,还有一个手机,正播放着《岳飞传》,四把椅子搭配着。老槐树枝枝蔓蔓展开,用浓密的叶子给这个八旬老汉遮挡正午的阳光,一根粗壮的槐树枝条搭在东厢瓦凌子上。
“哎哎,老东西,吃饭了!”马婶儿出来喊马叔吃饭。
“没心思吃,你自己吃吧。”马叔动也没有动。
接近了村庄,刘志红的记忆闸门全都打开了……
刘志红的父亲跟马叔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很好,胜过亲兄弟。长大后,刘志红的父亲当了海军,因为表现优秀破格提了干。
马叔在家务农,闲散时也会跟着别人的小船出海捕捞鱼虾。
刘志红的母亲是农村户口,不能随军,那时已经包产到户,家里几亩田,全仰仗马叔帮忙。
每次父亲探亲回家,都会到马叔家喝酒吃饺子,马婶儿包的海肠饺子特别好吃。那时没有别的菜包饺子,海肠因为有刺,捕捞上来多是被人仍在港口的乱石滩,没有人稀罕。
马婶儿细心,手又巧,她除掉海肠里的尖刺,用韭菜搭配海肠包饺子成了当地一绝。
跟着父亲到马叔家吃了几次海肠饺子,刘志红就喜爱上这道美食。省城里的海鲜城也有海肠饺子,但是口味比起马婶儿的差远了。
后来随着父亲的职位越来越高,改成了母亲带他们兄妹去千里之外的省城探望父亲。那时,马叔已经开了这家小饭馆,海肠饺子慢慢出了名,连带着海肠成了抢手货。
父亲在一次回家时,喝得酩酊大醉,就是在这个小饭馆里跟马叔喝到半夜,那时父亲好像遇到了什么难事,他跟大伯的关系越来越僵硬。
后来,父亲把她们母子三人的户口转到了省城,回老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年里只有春节全家人回家探亲。再后来,奶奶没了,春节回家也成了奢望,因为父亲突然就忙碌起来。
她在省城读完了高中后,按政策分配到省立医院做了护士。
在省城经常收到马叔寄来的海产品,父亲也会给马叔邮寄一些补品之类的东西。两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进了村,刘志红把车停在路边,先下了车,她想先确定槐树下两位老人是不是心里想的那两位。
马婶儿特有的大嗓门,一下子喊出刘志红满眼珠子泪花。
“叔——婶儿——!”
马叔一骨碌翻身起来,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人,只一会儿就老脸开花,他兴奋地声音都颤抖了,“二丫头,你,你们回来啦!”
说着他的眼睛急切地看刘志红身后——没有想念的那个人。
刘母捧着骨灰盒子,外甥女搀着她来到跟前,她哽咽着,
“马大哥,嫂子,我们回来了……”
刘母手里的骨灰盒,让马叔身子晃了两晃。
“老马!”
“叔!”
“快,快去下饺子,我兄弟最爱吃,爱吃这口……”马叔神色颓废,马婶儿大哭出声。
刘志红搀扶着马叔,老人身体颤抖着,接过骨灰盒,眼泪滴在盒子上,啪嗒,啪嗒,泪水晕开一圈圈。
“好兄弟,你,你可算回家了,回家也不打声招呼……”眼前一黑,马叔向后倒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