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从一个人的一生荣辱,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都有因果。
“终”的其中一个意思是“人死亡”,《礼记·檀弓》记载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死了叫“终”,一般人死了叫“死”。“远”的一个意思是时间长,如远古、远祖;另一个意思是长久、长远,如《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三国时的何晏《论语集解》说:“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意思是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祖先虽远要虔诚地祭祀。宋儒及以后注解,均从这一说法。
过去,一个家族一般都有家谱、宗祠,每到一定的时间,会进行集体祭祀,场面甚为壮观。宗祠里一般都有一块“慎终追远”的匾额。《红楼梦》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以薛宝琴的视角,进入宁府宗祠,看到院中抱厦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四字,旁边一幅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俱是御笔”,都是皇帝写的。这种孝悌、祭祀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基层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现在的所谓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坚持着“养老送终”、节日祭祀这种传统制度和风俗。
因此,曾参(子舆)的观点是,如果人们谨慎地对待死亡,追念逝去的祖先,那么民风就会归于淳厚了。
现在的人们虽然忘记了圣人之训,好在古人还留下了清明这个节气,也算是一种补充。
根据《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学习到“慎终追远”的另一层意义。
商成汤伐夏归来后,他的“左相”仲虺(huǐ)作《仲虺之诰》,劝勉成汤总结夏灭亡的教训,要“慎厥终,惟其始”,就是要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尾,就像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那样。
《尚书·太甲下》中,伊尹告诫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意思是,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譬如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对民众的事不要轻忽,要想到治理百姓是艰难的;不要安逸,要想到你的权位是不稳的。谨慎地对待结尾,要像谨慎地对待开始那样。
《尚书·蔡仲之命》也说:“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
《尚书·旅獒》则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更为形象地表达:“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可以说,“慎始慎终”的思想,贯穿了古文《尚书》的始终。
另外,《礼记》中有“举大事必慎其终始”句子,《说苑》中也有“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的句子。
根据这些记载,“慎终追始”的意思,就是告诫在上位者,当初国家的创立者兢兢业业,行文教,行德政,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并取得了江山,建立了政权。在国家的治理中,一定要想想先王的德行,谨慎地思考和对待以后可能的结果,就像当初的先王一样。能够始终如一地对待老百姓,人民就会稳定,就会继续忠诚地追随、支持你们。如果不能慎始慎终,拓丢掉了德行,变得像夏桀、商纣王那样,最终将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失去江山。
“慎终追远”是从感情、思想的角度说的,“慎终追始”是从事的角度说的。无论如何,不忘过去(祖先、事始),慎始慎终,都是应该的。《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