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刊物精选读书长夜孤灯话论语
【35】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五十知天命,他知道了什么天命?

【35】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五十知天命,他知道了什么天命?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19:03 被阅读170次

35、孔子五十知天命,他知道了什么天命?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前面兄弟说过,孔子最让我钦佩之处有三个,他的学而不厌便是其中之一。分析孔子为学的心路历程,会让我们受益良多。

020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认为这一章是孔子一生的概括,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并非是在全面概括孔子一生的所有事迹,而只是单就“学”这一方面而言,是在讲他老人家一辈子为学的心路历程。他从十五岁志于学之后,便一辈子学而不厌,所以三十能立,四十能不惑,五十能知天命,直到最后臻于耳顺、从心所欲之圣域。之所以境界越来越高,皆是因为他的学而不厌。

【十有五而志于学】

《大戴礼记》上说:古者八岁而出外就傅。

《礼记》又说:十年曰幼,学。

可见古人七八岁就开始上学,读书识字,或者再晚两年,十岁开始。现代人甚至更早,四五岁就开始认字了,有的还要学英文,而孔子十五岁才开始有志于学字读书,是不是太晚了?虽然春秋之时学在王官,平民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虽然孔子少时微贱,但他的父亲怎么说也是一个落魄的士,幼时的孔子对于学校还是有一定的接触吧。试想,如果一个人十五岁才开始读书识字,他能有什么成就呢?要做到能像孔子那样堪为万世之师表,岂不是比登天还难?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所以这里的“学”绝非单纯指读书识字,孔子立志所学的是诗书礼乐,即道之所载,而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明道、行道。


【三十而立】

080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0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因为上面三章都有“立于礼”这个说法,所以有古人认为“三十而立”就是指“立于礼”,既然孔子是这个意思,那他为什么不直说“三十而立于礼”呢?所以兄弟还是倾向于古人的另一种说法:三十而立是承接上面“志于学”而言,即孔子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道,到了三十岁时已经明道,学有所成,在社会上可以立足。

孔子在三十几岁时,以知礼而闻名于鲁国,如孟僖子在昭公二十四年临终之时,嘱咐两个儿子,要他们跟从孔子学礼。季氏为迎接齐景公的到访,欢迎仪式方面的很多细节还要求教于孔子,这都说明当时的孔子已经以知礼而小有名气,在社会上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1021入太庙,每事问。

0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庙是古代供奉先祖的地方,即所谓的宗庙,后人在这里举行仪式祭祀祖先,并不是今天的供奉佛祖菩萨的寺庙。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受封之君,皆为太祖,如周人奉文王为太祖,后世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庙号都是太祖。周的太庙就是周文王之庙,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之庙。

当时的孔子,以知礼而小有名气,在太庙助祭,就是帮助指导祭祀的各个环节,但还没有做上大司寇,并非位高权重,所以被称为“邹人之子”。孔子听到某人说自己不知礼,就说:入太庙每事问,这正是礼所要求的。在谈到礼时一定要注意,是指礼之本,还是礼之文。此处当是指礼之本,每事问,说明对祭祀一事极为重视,孔子助祭,想要使祭祀庄严肃穆,合乎礼节,这也说明了对祖先的尊重,这就是礼之本。

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邹邑大夫,所以孔子被称为“邹人之子”,邹是鲁国的小邑,这么说是很不礼貌的说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乡下来的小子”,从这个人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

一,当时的孔子以知礼而小有名气;

二,这个人称孔子为“邹人之子”,可以看出对孔子的轻视,也表明当时孔子的地位和名望远不如后日,不像后来那样,做过司寇,步入大夫这一阶层,而且学问渊博,弟子众多,在诸侯间德高望重。

这一章所记当是孔子以知礼而闻名之后,得以入太庙助祭时的事情。孔子入太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请教在太庙的工作人员,这显得孔子有些无知。有人就替孔子辩解,孔子不是不懂,而是当时鲁国君臣上下皆不守礼,皆行僭越之事,孔子反复问,乃是意在提醒当时的种种非礼行为。这样的解释太过牵强,即便孔子有意要斥责当时君臣的非礼行为,你反复向太庙的工作人员提问又有什么作用呢?当时的国君和大夫谁会听见?

孔子说:“是礼也。”是,指代他“入太庙,每事问”的行为,孔子的意思是说他入庙助祭,凡事都要弄得明明白白,以便祭祀之时不出差错。这反映的是严谨恭敬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是礼的主要精神。孔子可没说入太庙繁事问有什么言外之意,是在提醒着什么。再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以前没进过太庙,而太庙里面的礼器众多,祭祀时程序繁琐。他一个新人,搞不懂又有什么丢人的呢?孔子之圣,不在于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后人在这件事上为他辩解维护,殊为无谓。还是王充说的比较中肯,他在《论衡》里说:孔子未尝入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孔子虽圣,何能知之?

图中的这么多礼器,各位认识几个?反正我一个也不认识。

孔子初入太庙,对各种礼器的名称、用途不清楚,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助祭于太庙要掌握的远远不止这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孔子,肯定要,每事问。

孔子三十岁时学有所成,学有所立,他在“礼”上取得的成就便是证明。当然了,孔子此时在学问上的“所成、所立”并不限于礼,只不过是他以“知礼”而为人所熟知。至于“立于礼”是什么意思呢?兄弟以为另有他义,等到讲“礼”时再细说。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孔子说智者不惑,孔子到了四十岁便达到智者的境界,对天下个人等诸多问题都想得明白,不再受其困惑。各位要注意,人惑与不惑跟道行与不行是两回事,孔子不惑不代表孔子之道一定能行于天下。如孔子此时已经明白天下因何无道,如何才能使天下有道,但并不意味着天下有道一定能够实现。

【五十而知天命】

命,使也。天命,就是老天让你如此。

这个命和今天我们常说的“认命”、“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一样,都是命运之命。命运由谁掌控呢?反正不是我们自己,那只能归诸于天,归之于这个万能的主宰。

或许各位正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会对兄弟的说法嗤之以鼻:“我是不信命的!”这也可以理解,你现在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你有的是精力和勇气,你有的是时间和未来,你觉得生活里的任何愿望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可是等你过了三十,开始奔四时,就会对人生诸事渐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在上海打拼多年,仍买不起一套房子;北漂许久,却仍落不下北京户口;最终和你喜欢的女子一起走进民政局登记的却是另外一个男人;为人父母,却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面对这些时,除了一个“天命”,你还能找到更让人信服的解释吗?人不经历一些事情,不上了一定的年纪,是不会认命的。要知道,孔子也是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才开始认命的哟!

【孔子天的存在】

或许有人以为兄弟是在信口开河,难道孔子也这样迷信?怕老天爷?信命?没错,孔子是承认天的存在的,孔子是信命的。各位若不信,请看下面的证据:

首先,孔子是承认天的存在的。

0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兄弟在前面讲“道”时,也引用过此章。既然孔子曾言及天道,即天之道,自然是承认天的存在了。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怨,埋怨。尤,咎也,过也,罪也。

如果他不承认天的存在,又怎会说“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而上达:上、下皆是副词,用来修饰学与达,至于学什么,达至什么,孔子没有说。有人将其解释为下学人事,上知天命,所学为人事,所知乃是天命,这恐怕是根据后面的“知我者其天乎”而来。兄弟以为,这个学的范围很广,包括孔子平时所言及的文、行、诗书礼乐等,概括言之即是学道。而达所至的境界,非常人所能让明了,所以说莫我知也夫。“上”是形容所达至的境界之高,而“下”则是指最初有志于学时的境界、层次之低。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只是想说除了上天,没人能明白我的志向、我的良苦用心,所以,“上达”不一定就是知道了天命。

0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对子路发誓:“如果我不是那么做的,老天都会厌弃我!”如果孔子不承认老天爷的存在,那“天厌之”岂不是一句戏言?那不等于在糊弄子路吗?

【孔子信命】

孔子信命的证据,《论语》中也有不少:

0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耕,字伯牛。德行出众的有四人,冉伯牛便是其一。

牖,音有,窗户。

亡之,即是说冉伯牛要死了,相当于这个人不行了,不中用了。

伯牛生病,孔子来探望,叹惜道:完了,人不中用了,这都是命啊!这样一个贤人好人,却得了不治之症。最后一句,孔子说了两遍,可见其惋惜哀痛之情,也可看出,他认为一个人对命运是这样地无可奈何!

为什么是自牖执其手呢?探问病人,为什么不进屋,而是要站在窗外?有人说,伯牛病的很厉害,患的是恶疾。汉儒都说是生癞,患此病者皮肤污秽腥臭,冉伯牛不欲见人,也不想让老师看到自己恶心,所以孔子只能站在窗户外面,自牖执其手。

还有人说,孔子懂医术,自牖执其手,其实是在给伯牛把脉。把脉之后,孔子认为他病得太重,没得救了,所以说“亡之,命矣夫”。孔子懂医术吗?弟子未曾谈及,其他经史也没旁证。《论语》只有一章可以作为间接证据。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未达,对药性不太了解,所以药不敢吃。孔子这么说,或许因为他对草药有一定的研究,应当懂得一些医理,不过这也只是猜测。

160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大人,在位之君子。狎,亲昵却有失庄重。狎大人即是对大人态度不够尊重。

孔子既然说畏天命,那前提肯定是承认了天命的存在。

120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是家中独子,所以感叹,为什么其他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曾感慨自己没有兄弟姐妹,薛宝钗说她是“作司马牛之叹”,这典故就出自这一章。不独林黛玉,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赶上了计划生育,成年了却又放开了二胎,这也是个人没有办法左右的事情,还是一个字——命。

子夏就开导司马牛:我听人说,一个人的生死,是富贵或贫贱,都是命,都是由老天爷决定的。子夏听谁说的呢?多半是他的老师孔子。即便不是,我们也可以推知子夏也是信命的。

20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极言君子,教导弟子要做一个君子,称赞某人就说他是君子,而一个人若不知命,就不会成为一个君子。可见知命的重要性,如果说孔子不信命,谁会同意呢?

14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愬,通诉,投诉,说别人的不是。

道之行废,也都是命,是由天来决定的。前面在谈论“道”时讲到了它的重要性,道之行废,关乎天下所有人,而这么重要的道,行与不行,最终还是由命来决定,由天来决定,可见,孔子不仅信天命,认天命,也明白了个人在天命面前的无可奈何。

说了这么多,孔子五十知天命,他到底知道了什么?老天到底想命他做什么?上天对孔子之所命便是行道。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道、行道,此后一直没有出仕的机会,直到五十出头时被任用为司寇,才得以实行堕三都的计划,欲使鲁国实现邦有道,所以他说“五十知天命”。而此后孔子被迫周游列国,迭遭凶险,甚至有性命之忧,他却毫无所惧,坚信要害他的人不会得逞,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天之所命,使命未完全,上天是不会让他死于道路的。

0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世家》

桓魋(音颓)已经追到眼前了,孔子仍不慌不忙,还说什么老天让我有此德。既然是天生德于予,这就是天命,老天会保佑我的。那我肯定不会死在这里,桓魋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如果他不相信天的存在,不相信天生德于其身,在生死关头,孔子还会这样笃定吗?

090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斯文在兹”四字就出自孔子这句话。

兹,此也,指孔子他自己。

文,指文章典籍,诗书礼乐是也。而文是道之所载,孔子明诗书,知礼乐,就是明道。他说文在兹即是说他明了文王之道。

后死者,是后生、晚辈。

畏,惧也。孔子师徒曾在匡地受人围困,差点死在那里,所以叫“畏于匡”,子畏于匡说明孔子在那里受了一番惊吓。

文王死后,这个文传到了孔子身上,老天爷若想丧掉这个文,那我就会死在这里,匡人就会把我杀了,这个文就会失传。后死者,得不到这个文,即“不得与于斯文”。如果老天爷不想丧掉这个文,我肯定不会死在这里,匡人对我也无可奈何。

不但孔子自己认为老天赋予了他不一般的使命,别人也是这么看孔子的。

0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卫邑。封人,地方长官,具体职责不明。

患于丧:丧,是指孔子堕三都失败,失去大司寇的职位,被迫离开鲁国。

来过仪地的君子,封人未尝不得见,那他所见过的贤人肯定不少,而第一次见面封人就对孔子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在时人眼中,孔子确是个出众的人物。

木铎:古代的一种大铃,外壳金属,舌头是木头做的。古代官府,发布政教命令时,就会振这个木铎,把民众招集到一起。“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即是天将使孔子向天下人宣教布道,告诉天下人什么是道,使天下由无道而变为有道,这也正是孔子行道布道的一生。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就是木铎,师范学校的立校之初衷便是培养传道布教的人才。

【耳顺、从心所欲】

“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什么样的境界,恐怕我们常人一辈子也体会不到。拿兄弟自己来说,今年三十出头,“惑”仍未去,天命仍未知,这也不算丢人,毕竟孔子四十岁才不惑,五十岁时知天命。但是他老人家三十时已立,已在学界、在社会立足。而我呢,三十几岁了也没能立起来,最多是不到三十时做了孔子十五岁时便做的事——志于学而已,这就让人脸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五十知天命,他知道了什么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tn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