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fa501a68d5892982.png)
【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思想、哲学或者理论,是很玄妙的,大概只有圣人才能拥有或者掌握。或者用另一句话说,就是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事不可胜数,而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很多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事情的。
老子认为,宇宙间有个东西不可言,为了人们理解方便,就给它起了个“字”叫“道”,如果勉强起个“名”的话就叫“大”,于是这个东西“名”为“大”、“字”为“道”,可以合称为“大道”。大道会支配事物向前发展,由小而大,而当发展到极盛,又要返回到起点,这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道家认为“物壮则老”,“坚强者死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物壮”、“坚强”、“强梁”都是“不道”的行为,“不道早已”,必然会停止甚至衰落。既然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落,因此,道家要求人们要“知雄守雌”,居安思危,在强盛的时候保持柔弱的状态,“柔弱者生之徒”。
到了本章,老子强调,“反”就是道的运动特点或者规律。不仅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是这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到再发生、发展、灭亡的无限循环,就是人间世的一些事件,比如某些运动,初始发生以后,会逐渐发展壮大,而当达到鼎盛的时候,就会走下坡路,甚至回到原点,从而实现新的循环。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就是很清晰地表现了这样的规律。但是,老子并没有反对“反”之后的再前进。
宇宙的起始是什么样子的?老子也不知道。但他认为,宇宙先是有了“道”,然后才有了万物。无论如何,宇宙是从“无”开始的,有“无”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万物。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有”是从“无”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以后,万物之间、物自身便存在着的“无”与“有”。在第2章,老子强调,万物是对立统一的,“有”和“无”是相生的。在第11章,老子强调了“无”的重要作用。一些东西、一些事情,我们认为“有”是有用的,但如果不能对立统一地看,则如果没有“无”,“有”的作用便难以体现。老子举例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因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些器物,表面看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器物的空间即“无”才是器物发挥作用的关键。
钱钟书在其《管锥篇·老子王弼注》“反者道之动”条说:
“反者,道之动”,《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按一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注》:“各返其所始也”;二五章:“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注》:“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三章:“其事好还”,《注》:“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六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注》:“反其真也。”《文子·道原》虽曰“反者,道之常也”,不似《老子》之重言申明。王弼注语皆肤略,未窥徼眇。《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aufheben)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参观《周易正义》卷论《易有三名》)。“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作还义)。《中庸》:“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汉书·文帝纪》诏曰:“今单于反古之道”,顔师古注:“反,还也”,又《昭帝纪》诏曰:“望王反道自新”,师古注:“欲其旋反而归正”;谓从古而复其道也。《商君书·更法》篇:“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谓逆古而弃其道也,“反古”对“修古”言,“修古”之“修”即“循礼”之“循”,遵由也(参观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一举例),此“反”正同《国语·周语》下卫彪傒讥苌弘“违天一也,反道二也”之“反”。前之“反”言遵言合,后之“反”言违言离,此背出之分训。《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观“逝曰远,远曰反”可知;景龙本四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近”,“逝”而“反”之谓也。“远曰反”者,犹“各复归其根”,“其事好还”,“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亦犹《易·复》:“反复其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不远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