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粤菜偏甜。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一下,广东人是不是有嗜糖的基因呢?你有没有看过甘蔗大卖时节,路边大力士肩扛一大捆健步如飞,豪放不羁的干脆在路边拔出匕首去皮后啃得满地渣,更有甚者连刀都不肯等,用牙齿直接就撕开皮了(可见糖吃多了会坏牙齿这话是骗人的)。
所以只能用基因来解释为什么只有在广东一带,才可以发明出种种被馋鬼伪称有食疗作用的甜点,才可以出现把甜品当饭吃的食店。此外,最早潜入中国的传教士分明是想以西点烘焙技术同化我华夏子孙。如果不是本地巧手厨师加以顽强抵抗,根据本地百姓口味加以改良,恐怕如今粤菜里标志性的包点就不是蛋塔、菠萝油之类,而是甜甜圈了(还真有一种叫“沙翁”的炸食,根本就是没有洞的甜甜圈,可能广东人嫌麻烦)。
关于粤菜甜点,老奶奶虽然从小吃到老,却仍然有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为了维持在小辈面前的食饕形象,又不好意思亲自开口向他人讨教,故此想借此宝地和诸位讨论讨论。说不定常吃者迷,不熟知之人反而旁观者清。
老人家学识浅薄,与那无所不知的度娘也不熟。倘若诸位从她那儿问到了答案,还请相告一声哈。
燕窝羹为什么卖那么贵?还有那么多人吃?
【老奶奶粤菜科普第二章】我至今想不通的关于甜品的问题若说燕窝难取,这个我理解。轻功要练到能从燕子口中夺下它辛苦吐成的窝,至少也得花十年光景。若要夺到最值钱的血燕,还得连续不停攀爬拔高,直到燕子气得吐血为止。
可是如果没人肯吃,再难取到的食材也卖不出价钱来啊。你若说到味道,燕子的口水应该只有燕子宝宝才喜欢。血燕我觉得噁心,没有尝过,估计不会好到哪里去。老实说一般的燕窝羹没有什么味道,纯粹靠调味。小时候吃的燕窝羹是原汁原味连冰糖都不放的,上桌的时候盛在一个蒸熟的木瓜里,像吃火锅一样配上椰汁、炼奶、姜汁、冰糖浆等数种调料任君挑选。现在我们在家做还是沿袭这个习惯,反正也没有燕窝吸收冰糖味道这回事。
说口感,也只是滑溜而略带质感的蒟蒻丝而已。这道甜点常被人在前面冠以“炖”字,可千万别误会要煮很久。曾经听说有人把燕窝拿去炖了几个小时,掀锅盖只看到一滩水,跑去跟商家理论,被人笑个半死。所以燕窝绝对不能炖超过一个小时(我妈做的时间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否则吃不到嘴里就不要怪别人了。上等燕窝的丝比较长,颜色不会很白(太白是漂过的),所以吃起来还过得去。有些不法商家喜欢用头头尾尾粘成一个完整的燕盏,一泡便知,炖完以后细细碎碎的,像剁过雪耳汤,还真是燕子宝宝才吃得下啊。
于是剩下的只有养颜功效可以拿来吹一吹了,要不然花那么多钱怎么说得过去啊,还不是被人骂死。我怀姐姐的时候没吃,她被发现有湿疹后,肚子里的弟弟就被灌了不少,现在弟弟皮肤的确比姐姐好得多。可是这并不能当成一个科学的实证。如果我那时候吃的是便宜十倍以上营养也很丰富的莲子杏仁雪耳羹,说不定他们皮肤会更好呢。另一个反证就是,最喜欢吃燕窝羹的广东人,怎么也比不上江南水乡女子的皮肤天然水嫩(至于不吃会不会更差我就不敢说了)。
所以诸位如果有大把白花花的银子,不妨试试燕窝羹。我这把年纪,吃了也不会返老还童,所以还是吃雪耳羹算了。
为什么双皮炖奶要两层奶皮?
【老奶奶粤菜科普第二章】我至今想不通的关于甜品的问题这道甜品源自盛产香浓水牛奶的的顺德。正宗的做法是要把奶炖两次,第一次炖完放凉,将表面凝结的奶皮挑起留在碗内,牛奶倒出与蛋白搅匀,再次倒进碗中蒸至刚熟。放凉后表面再次凝结一层奶皮,故名之“双皮”,要的就是浓而不腻之奶香,嫩溜幼滑之口感。
可是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做两层皮呢?碗上面那层也就罢了,碗底的那层皮经过牛奶蛋白的遮盖,吃的时候绝对看不出到底有没有,即使看得出来也不可能吃得出来,即使吃得出来也不会替这道本身已经很完美的甜品加分。
照道理第一次煮滚牛奶去掉奶皮后,留下的奶应该脂肪含量降低,随后做成的牛奶蒸蛋白放凉后再次结皮,但此时蛋白已凝结,内里脂肪含量不会再起变化。
我曾经尝试把低脂和高脂牛奶分别煮滚,加入蛋白各做成一个“炖奶”,结果当然是高脂的比较香。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高脂的比较香浓好吃,为什么还要费劲去脂?如果当时发明这道甜品的顺德少奶奶是为了保持身材用此法去脂,或者那时候的人口味比较喜清淡,那为什么要用脂肪含量高的水牛奶,而不干脆用其他的呢?
因此现在我吃双皮奶早已经不会纠结于皮不皮的了。反正糖水店卖的也好,自己做的也罢,缺了底下那层皮一点都不会遗憾。刚从冰箱里拿出来,趁凉吃好了。
为什么说吃芝麻糊有乌发的功效?
这碗虽欠细滑,但起码足料这道用果仁和米磨成粉浆配合糖煮成的甜品可以说是我的最爱。要糊得好,必须将果仁热锅不放油炒过,取其香。外面甜品店做好的和商店所卖兑水冲调的贪图轻松省力,很多都略掉磨米浆这一步骤,直接放糯米粉,便会有像浆糊般粘乎乎的口感。如果果仁下得太小气,更是只能吃出勾过芡的芝麻汤味道。我妈做得更细致,煮白粥后用搅拌机打溶,取其绵。若要再严格些,还得用筛子过一次,把皮渣尽隔走,取其滑。其实个人认为这些渣渣可以增加营养和口感,留着无妨。
每每提起这个好吃,总有人会凑上一句:“对啊,芝麻糊还可以乌发呢。”
芝麻的药用功效我不是很懂,感觉只是基于那些核桃补脑、香蕉壮阳之类的以形补形理论,看到芝麻色黑便说可以乌发。可是为什么它的色素只会被头发所吸收,不会被皮肤吸收、吃了变黑呢?(足料的芝麻糊会残留齿缝,的确令牙齿看上去表面变黑,诸位记住吃完须彻底漱口)
依我所见,这纯粹是馋鬼心虚,借食疗作用为自己找借口享用这香甜滑润的甜品。若真出现头发变黑的现象,那很可能是吃多了幸福感增加,打退了体内衰老因子之故。
为什么离开中山就买不到菊花肉和荼薇蛋卷了?
菊花肉!菊花肉!菊花肉! 荼薇蛋卷!荼薇蛋卷!此等如花美点,还没吃,就能把人醉了。不过我估计除了广东人外,外省人都没听说过这两样东西。即使是广东人,也不见得人人都有幸尝过。
所谓菊花肉,是糖酒腌渍的薄片肥猪肉蘸上同样经糖处理过的菊花糠丝。肥肉甜而不腻,虽脆仍入口即化;菊花香气浓郁,毫无涩味,两者搭配实在妙不可言。荼薇蛋卷,则是以荼薇花糖与椰丝做馅的蛋卷。不要担心椰丝会遮盖荼薇花香,那丝丝粒粒的粉红糖馅中,依然能透露出荼薇的魅力。
小时候去中山尝过以后,每次想再吃都被告知:“下次带你去中山吃吧。”要不就得等人去中山时捎回来。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卖远一点呢?可事实是出了中山就很难买得到啊。不,准确来说,到了中山也得去盛产这两种花的小榄,才买得到货真价实的。
菊花肉由于毕竟是肉,即使糖渍过了,食用期限也比较短,所以菊花肉卖不远还可以借借这个不像样的理由(同是中山名产杏仁饼,夹了糖制冰肉的最好吃,就因为这个不能出口,非常遗憾)。可是到了荼薇蛋卷这儿就说不过去了。现在的鸡蛋卷连葱都可以加上去,加了花(还是这么漂亮香甜的花)反倒销不出去了?
诸位如有来自中山的朋友,还请帮我相问。虽然我远离故土多年,但仍盼更多人能尝到这两样少为人知的佳点。
这几项疑难,如果哪位能替老奶奶解开,愿以懒人派秘籍全数相赠,在此敬上三招以表诚意,先行谢过啦。
网友评论
先点赞,后观看。
奶奶你还好吗?
我从三亚游去美国,已经过了快半个月了。你等我啊。
炒的基本会加,青椒、辣椒、辣子、花椒、辣椒油这些的,真辣的不多。
福建方言几百调,吃的也五花八门,百度管不了那么详尽。
文中的「荼薇蛋卷」看着真赏目。
那个菊花肉和荼薇蛋卷是闻名已久,还有中山海港城,听得多了就很想去亲身品尝一翻~
打小起我没特别喜欢过辣,手术后加点花椒的我都尽量不碰,遗憾福建我这里多数人都喜欢加点。虽然不一定辣,却影响食欲,要像我这般清淡基本要自己动手(外面吃不让加这个不让加那个人家都觉得有点奇葩)。
甜品是我的半条命,至少前半生如此,这半条命没了剩下半条不要也罢。
非常感谢。